我是谁
江南布衣
□江南布衣
周末懒得做饭,携小孙女到肯德基吃洋快餐。汉堡包、炸薯条加冰镇可乐,令小家伙胃口大开,吃得不亦乐乎,临行还送了本童话书《狮子戴德》。到家已过了平时在幼儿园的午睡时间,奶奶督促她上床睡觉,我信手翻阅丢在餐桌上的《狮子戴德》。嘿,这部50多年前由美国人唐·弗里曼编写的绘本,不仅带孩子们进入一个奇妙的童话世界,也把我引入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
故事里说小狮子戴德接到长颈鹿詹妮弗聚会的邀请,在别人的劝诱下把自己打扮成赶时髦的公子哥儿,结果詹妮弗完全认不出他,将其拒之门外。天气随着戴德的心情一起变坏,一场暴风雨将过度矫饰的戴德打回原形,但詹妮弗和朋友们都热情地接纳了他。这个轻松幽默的童话故事很有可能源自真实的体验,揭示了某种社交场合的尴尬与误会。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样,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一个能决定你命运的贵人或特别看重的朋友,邀请你参加一个看似“高大上”的聚会时,你会不会像狮子戴德那样受宠若惊,为该梳什么样的发型,穿什么样的衣服,带什么样的礼物而煞费心机、寝食不安呢?因过于注重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过度矫饰,装腔作势,甚至连老朋友都认不出来的时候,就有可能把“自我”都丢失了。
“自我”到底是什么?故事里没有明确答案,但有些线索,就是“我是谁”的问题。这是一个古老又新鲜的哲学命题,说它古老,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个哲学命题始终困扰着人们,无论是东方的老庄孔孟,还是西方的法老哲圣,都曾被这个问题所困惑,将其作为思考的重点,苦思冥想,著书立说,旁征博引,洋洋万言,但最终还是没人能把这个问题说清道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说它新鲜,因为每个人从牙牙学语起,就会围绕这个问题转,从将自己的名字与自我成功联系起来,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具体丰富。所以说,人的一生其实一直都围绕这个问题在转。
记得那年到西安旅游,乾陵前的那两块巨大石碑引起了我的关注,西面是唐高宗的述圣碑,上面有武则天亲自撰写的5000字碑文,而东面那块就是武后的无字碑。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没有像历代帝王将相那样,在墓碑上为自己涂脂抹粉、歌功颂德,而是留下了一块素面朝天的无字碑。有人认为她是自认为一生的功德非文字所能描述,也有人说是其自知罪孽深重不愿再写,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其实这正是武则天智慧过人之处,她知道“我是谁”的问题绝不是仅靠树碑立传就能搞定,还不如一字不写,千秋功过留待后人评说吧。
在中学语文课上读过明张岱的名作《湖心亭看雪》,作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几个微小的量词,如“痕”“点”“芥”“粒”等,用极小反衬天地之极大,不到200字的短文,却能写尽湖山雪景的迷蒙混沌,道尽西子雪妆的神韵风姿,不愧为“小品圣手”。爱屋及乌,注重收集张岱的作品,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篇《自为墓志铭》:“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茛,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寥寥数语概括了自己大起大落的人生,不遮不盖,直言无忌,令人叹感。能有这等头脑、拥这番心胸、具这般勇气,客观无情地剖析自己,冷静准确地定位“我是谁”者,世间屈指可数也。
“认识你自己。”这句至今仍镌刻在古希腊雅典城阿波罗神殿门楣上的箴言,是构建人类智慧的基石之一,古今中外有多少圣哲高僧将其作为思考的起点。而作为一个想活得充实快乐的凡夫俗子,则是需用一生来追问与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