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性养老”为农村留守老人构筑“幸福院”

  □张玉胜

  微观点:农村“互助性养老”看似与城市“抱团养老”异曲同工,但其却有着在血缘、地缘、亲缘关系上的邻里守望优势,使老人们物质供养有保障、生活照料有人管、精神慰藉有依托。

  李恩颂所在的村庄是山东省临沂市一个典型的山区村。这里的村民靠山吃山,多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了,剩下的多是留守老人,除了完成农作外,他们往往还要负责照料自己乃至孙辈的生活起居、疾病就医以及精神慰藉等。在我国,有千千万万像李恩颂这样的农村留守老人。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二代、农三代相继离土出村,不少农村老人留了下来,与村庄、土地相伴。资料显示,目前生活在农村的60岁及以上人口有1.2亿,其中留守老人占比很大。他们既是当下农业、农村工作“主力”,也是最需要社会关注与帮扶的弱势群体。

  农村留守老人以乡村为归依,以土地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具有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即便出去了也会回来,不会离开村庄”。他们既要从事绝大多数的农田劳作,又需承担起自我照料及孙辈监护的繁重任务,个中辛苦不言而喻,由家庭“空巢化”导致的精神空虚、孤独感更成为普遍现象。

  根据记者调查采访,农村留守老人大多生活简朴、迁就,甚至每天随便吃一餐成为常态;“小病拖大病挨”是较为普遍的就医心态;三五成群蹲在墙角晒太阳、自己宅家看电视成为其精神生活常态。相较于城市,农村留守老人有着更为强烈的日常生活照料需求。

  为破解农村留守老人困局,山东省日照市某村三年前曾尝试“互助性养老”模式,效果不错。即由低龄老年人照顾高龄老年人,由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照顾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人,以此完成养老服务的代际传递。他们利用村里土地流转所得收益,在村子里建起一座集伙房、餐厅、住宿、洗漱、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幸福院,还建有医务室、文化活动室、接待室、阅览室等,一应俱全。“生活挺好,免费吃住,还有伙伴聊聊天。”这是老人们对“幸福院”的由衷赞叹。   

  农村“互助性养老”看似与城市“抱团养老”异曲同工,但其却有着在血缘、地缘、亲缘关系上的邻里守望优势。这种乡土情结更有利于农村留守老人的抱团养老、自我保障和互助服务。此举既使老人们物质供养有保障、生活照料有人管、精神慰藉有依托,又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外出务工子女的后顾之忧,其人性化和接地气的特点显而易见。

  确保农村“互助性养老”模式行稳致远、有序发展,需得到政府与社会的支持与帮扶,将其纳入公共服务范畴,而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好资金与人员问题。这就需要大力弘扬邻里守望、互助合作的农村文化氛围;由政府引导,采取上级补一点、村里筹一点、个人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等多渠道筹资,增加农村互助养老资金支持;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布局,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以拓展农民合作社服务功能、招募志愿者等形式,缓解养老服务人员不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