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四代开网店”,互联网让老手艺“活”起来

  □杨朝清

  微观点:非遗项目不能自弹自唱、孤芳自赏,而是要勇立时代潮头,让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完美相遇”,从而激活非遗传承。

  陈荣炳是豆腐手艺的第三代传承人,他的技艺已入选杭州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荣炳豆腐坊开起了网店,老食客再也不用跑到摊位上守着了,手机点一点,热乎的手工豆腐就可以送到餐桌上了。“等后期发展进入轨道了,我和老公也会学习手工豆腐技艺,努力成为第四代传承人。”儿媳妇余友琴表示。

  对于喜欢吃、讲究吃的中国人来说,他们从来都不缺乏“吃”的热情。豆腐作为一种常见食物,制作门槛并不高,但只有形成特色、拥有“秘笈”,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从前一天晚上到翌日清晨,每天经过七八个小时的艰苦劳作,坚持用传统工艺,坚持不加防腐剂,让荣炳豆腐品质出众。

  三代人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变的品质背后,有着手艺人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匠心,以及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的品格。真材实料、精耕细作,饱含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情,让荣炳豆腐拥有了一般的豆腐所不具备的灵魂。

  伴随着社会变迁,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和消费文化也在不断转变,酒香也怕巷子深。荣炳豆腐在坚守品质的同时,也做到了“始终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专门设计商标、在包装上印上了微店二维码、和物业合作开展一场场地推活动、通过老客户积累建立了配送群……积极拥抱市场、主动对接消费者,与互联网时代同频共振,为非遗产品带来了新的生机。

  “非遗四代开网店”也是一面镜子,对其他非遗项目具有启发意义:非遗项目不能自弹自唱、孤芳自赏,而是要勇立时代潮头,让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完美相遇”,从而激活非遗传承。当非遗传承不仅有前途还有“钱途”时,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时代在变,消费者也在变。手艺人不能在老办法、老经验、老观念的陈词滥调里打转,也不能在改革创新面前踟蹰不前,而是要让非遗项目更好地拥抱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只有让非遗“活”起来,才能“火”起来。做到了守正创新的荣炳豆腐坊,显然是非遗传承的一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