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菜大姐画油画”在市井气息中丰盈精神家园

  □杨朝清

  微观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钱袋更鼓”,也应该包括精神层面的“脑袋更丰盈”。

  最近,江苏扬州55岁的赵卫红大姐在菜场画油画走红。她卖菜已有7年,从小热爱画画,原本给孩子报的兴趣班,孩子不想学自己便继续学了。她说,画画已成为她的精神寄托。

  在平凡的世界里,一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普通人,有着与众不同的精神世界。不论是“摊贩作家”陈慧,还是“工地弹古筝”的建筑工人陈江山,抑或“卖菜大姐画油画”的赵大姐,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传统社会的成名壁垒,让一些普通人的精神家园被发现、被看见、被认同、被追捧。

  每个人都不是没有思想的兵马俑,永远不知疲倦、没有情绪情感。在社会上,一些人虽然缺乏财富积累、社会资本和声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精神文化需要、不需要“精神食粮”。听从内心的声音,有自己的热爱与坚持,“卖菜大姐画油画”活成了一些人羡慕的模样。

  在一些人的刻板印象中,写作、画画、弹古筝都是有门槛的,既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艺术修养。实际上,写作、画画、弹古筝并非高不可攀,只要有了兴趣和热爱,普通人一样可以成为“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一样可以成为高手。

  这边,在烟火气、市井气浓郁的菜场里,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那边,没有生意的时候能够静下心来,虔诚、认真地画油画。看上去很违和的画面,本质上却是一种理性选择——卖菜是为了生计,画画是为了满足精神诉求和情感需要。二者都很重要,没必要顾此失彼。

  一个成熟的社会,不能让少数精英和天才一枝独秀,而应让大多数普通人通过努力,可以生活得更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不仅包括物质层面的“钱袋更鼓”,也应该包括精神层面的“脑袋更丰盈”。从这个角度上说,“卖菜大姐画油画”需要的不是围观起哄,而是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工具理性”的大行其道,让一些人习惯了功利和算计;面对普通劳动者阅读、画油画、写作、弹古筝,总是习惯拿“有什么用”来进行审视和打量。在他们看来,如果不能进行立竿见影的利益变现,这些兴趣爱好和特长就一无是处。对于这些钻进钱眼的人们来说,他们很难理解“精神食粮”的重要性,自然就不愿意追求高品质、有格调的精神生活。

  在一个浮躁、喧嚣的时代里,在人声鼎沸的菜市场,能够静下心来画油画,本身就是一份优秀的作品。通过画油画来思想净化、心灵洗礼,通过画油画实现“面对现实,忠于理想”,通过画油画满足精神诉求和情感需要,卖菜大姐用独特的方式回答了“我该如何存在”的生命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