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山七棚头

  ■吕煊

  在一条叫华溪的永康人的母亲河旁,矗立着一座古老的叫七棚头的乡村豪宅。这是一个雨天,古拙苍劲的七个棚头,像一只只翅膀收拢的羽翼,正静静地等候我们的慕名造访。

  走进古山七棚头,不由人不对其宏大的规模心生感慨。这座占地2700多平方米的大宅院,71间正房、28间门厅和过道间、14个大小庭院无不相通,即便下雨下雪,行走其间也无须打伞。大大小小14个天井,全部用大小几乎一样的鹅卵石铺砌,而且据说整个工程所用木料,没有一根来自坟山。

  “七棚头”,顾名思义,乃七幢房子之结盟。在民间7也是大数,左右逢3,中间为大。在堪舆中可视为稳健和中庸。七棚头坐西朝东,寓意如日东升。七连厅双层砖木结构,中轴线上有一进、二进、三进,两侧各建厢房三列,每进之间有天井相隔。正房门面为五楼四柱牌楼式,正阳高大,上下额枋雕刻工艺精湛;厢房门面为五马花墙式,意为恭顺和谐。七座以水磨青砖对缝砌筑的门墙,墙面光滑平整,似一面镜子。砖雕细腻精美,构图气势恢宏,巍峨壮观。有趣的是,正中的牌门上留有一块水磨光亮的牌匾,上面是空的,没有刻字。据说这样一个空位,是创建者胡氏静山公特意留下的,胡氏后代中谁有成就了,就由谁来刻制这块牌匾以示嘉奖,意在鼓励子孙后代勤学苦读,有朝一日成就功名。

  七棚头建成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那一年,66岁的胡静山带领他的儿孙们,耗银300万两建造了这座大宅。相传七棚头从开工到竣工,历时3年,数百位东阳、永康、丽水的工匠日复一日赶工。根据胡氏后人提供的信息,胡静山这个在典籍里寂寂无名的人,是一个能做成大生意的乡下人,是“纽扣大王、火腿商人”,永康人中的精英。那天,我们冒着小雨造访七棚头,恍悟这也是胡氏家族的一个生产、生活场地,休息区和工作区,可以用一扇木门,或者用一个小院隔开。当步入胡静山创办的火腿作坊时,天晴了。我们推开那些紧闭的木板门,随着“吱”的门响,火腿的幽香就从松木板的隙缝里涌了出来,这是200多年前的火腿香味。那一根根大梁上,因年深月久悬挂火腿的绳索而磨勒出的痕迹,在雨后的光亮里愈来愈耀眼,无疑正是文字之外记录历史的另一种形式。我很享受这样的气息,因为古宅正在翻修,所有房间都没有摆放家具,这个短暂、舒适的空白,刚好可以装下我们的任何遐想。而斑驳的墙壁上,还密密麻麻地留有那些早已消失的火腿的出厂日期。

  胡氏后人告诉我,胡静山生有两个儿子,他在世时已有儿孙20余人,现在胡氏已有2000余人了。

  在七棚头流连,最让我陶醉的是各种精美的雕工和考究的工艺。花梁、拱木、门窗、雀替和牛腿上门类众多的各式雕刻,有花草、套方、万字和麒麟等数十种,无不玲珑剔透,尤其以动物造型为主的组合木雕构件,更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令人拍案叫绝。这些年,我走马观花去过一些古村和古宅,真正触动我内心的总是那些精雕细琢的细节。如一只精美的牛腿,从设计、布局到雕刻都是非常花费时间的,时间的成本对于主人和雕刻师来说都是无法逾越的障碍,那些已经离我们远去的匠人,他们留下的作品,最后又从时间里获得了尊严。他们当初费心费力花时间打磨出来的精品力作,最后也验证了他们执着的匠心。面对这些年代久远的物件,我们除了赞美,更多的是必须心存敬畏,那些器具上浓郁的包浆,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另一种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