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

  ■明前茶

  最近,闺蜜阿涛在学习如何用豆腐取代奶酪,用黑蜂蜜取代白糖,来烘焙出松软可口的甜点,取悦家里的长辈。当医生的朋友都笑赞她忽然成了“五好美德”媳妇。但阿涛私底下说了心里话:“如果不赶紧练就这点本事,我将来怎么在养老院里交友?”她看过一档纪录片叫做《人生的最后一站》,78岁的上海老阿姨,老伴去世,家务渐渐力不从心,征得女儿的意见后,她卖掉了自己的唯一住房,将要搬到养老院去了。在接她的车辆到来之前,她坐在家里的沙发上打量这个家,最后那半小时,唯有墙上的挂钟在发出滴答的响声,万物都静寂了。这是一次一去不回的告别,不知为什么,作为观众,阿涛流下了眼泪。一来到养老院,老阿姨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周围的老人分发她带来的奶油小蛋糕,但是多数都被拒绝了。别人说:“我有高血脂、高血糖,哪能吃这种点心?”老阿姨局促不安地拿着蛋糕,像做错事一样赔笑、尬聊。阿涛看了心生感叹,她唯一的儿子已经在北京的互联网大厂找到工作,未来也不会回来。将来,住养老院是她与她先生唯一的出路,怎样第一时间睦邻友好,怎样组织一场有歌声、有茶水、布满回忆光影的下午茶,是从现在开始就要谋划的。

  业余时间,阿涛也在练习高空瑜伽。宽阔的布带如水流一样包裹着她的身体,每一个支撑点都是可以随时调整的,只要严格按照教练的方式来集中意念,合理伸展,调匀呼吸,就能避免身体像钟摆一样在空中甩来甩去,就能有效锻炼出力量、平衡与柔韧性。练习一年后,阿涛就能单腿独立,另一条腿举过头顶或把脚心掰到眼前。她仅仅是为了锻炼出窈窕身姿吗?不,只要保持这种柔韧性的50%,她将有望在八九十岁的时候自己剪脚趾甲。这样,她就可以不必因为生活不能自理,提高护理等级,就可以用自己的退休金来完全覆盖养老费用。

  而朋友老肖的儿子在美国,因为疫情等原因已经三年没有回国了,他明讲未来会在美国发展,作为国内顶级名校的毕业生,他所有的本科同学几乎都在美国读博或工作。正如温铁军教授指出的,目前国内顶级名校的毕业生,几乎可以在大洋彼岸开班会。如果他们下定决心回国,反而在人际关系上是落单的。虽然,老肖一直在用上世纪50年代初杰出科学家们冲破美国的重重阻碍,回国报效的事迹来激励儿子,说服他回到国内工作并兼顾父母养老。但收效如何,她暂时不能确定。老肖的想法是,为了老来少寂寞,要尽可能在中年阶段就多交年轻朋友。她如今加入一个盲盒玩家圈,以自己当年在美院学成的雕塑功底做粘土公仔、陶瓷公仔来吸引年轻朋友,还与家附近的咖啡馆合办小型讲座,为年轻人讲授盲盒公仔的设计要诀。

  老肖说,画了那么多公仔以后,她方才明白,00后为什么会花那么多钱去收藏盲盒系列,因为他们从小到大一直压力满载,需要泄洪,打开盲盒的那声尖叫就是一次泄洪。

  最近老肖的老花程度开始加剧,眼睛变得不好使,手上精细动作的稳定性也不如从前。盲盒公仔都小巧玲珑,要捏出他们与众不同的眼神,鼻梁上的俏皮横纹,还有撇嘴小确丧的表情,尤其不容易。因此老肖加紧工作,准备多捏出一些陶土公仔,供自己将来精细描绘。她终于明白为什么齐白石在70多岁的时候,要抓紧时间画出一批精细草虫。因为他到了八九十岁,还可以画荷叶,可以画芭蕉,可以画一大枝毛茸茸的枇杷,但草虫触须的摆劲、复眼的流盼,他是再也画不了了。而绘画是他和年轻一辈自由交流的重要通道,他事先画下的那些精妙草虫,延迟了这一交流通道的关闭。未雨绸缪的人,都在为养老做准备,物质的和精神的。白石老人也不例外,当然,今天的空巢父母更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