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视世界

  ■阿紫

  15年前在网上混一个文学论坛。某个秋日的早上,坛子里出了大事件——王作家移民澳大利亚了。之后的两个月里,王作家一直处于亢奋状态,每天在坛子里发好些照片,晒他在发达国家的幸福生活。回帖也很热闹,常常好几页。按说自古“文人相轻”,何以大家都表现出“与有荣焉”的状态?林语堂曾总结出中国社会“十大俗”,其中有一条“每与人言,必谈及贵戚”很好地解释了这一反常现象。王作家虽然不是我们的亲戚,但他成了华裔,我们以后就可以对人炫耀:“我一个朋友移民澳洲了……”

  王作家在国内时,是一线城市白领,业余文化人,到了澳洲沦为一家小餐馆的配菜工。可是他本人以及不少认识他的人,都觉得他属于“三九天穿裤衩——抖起来了”。可见当年只要移民发达国家,哪怕去当流浪汉,在某些人眼里也相当于中了“洋举人”,表现得像范进那样癫狂,属于正常生理反应。

  5年前,妻子的表妹也移民澳大利亚了。这可是正宗亲戚,妻子每与人言,常常不经意地“凡尔赛”,道出表妹是外国人,然而人家的反应往往很淡定,妻子有时强行晒表妹在澳洲的照片,人家也并不很想看。妻子骨子里有些崇洋,武断地认为这些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3年前,妻子的姑妈去澳洲探亲,在那儿住了一个月。表妹家在布里斯班郊区,独立住宅,房前有个大院子。姑妈连续一个月“报道”了她在澳洲的生活体验,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房价不高,超市的东西相比当地人的收入,大多可算得便宜。加之很好的社会福利,生活压力应该比在国内大城市小得多。然而作为普通工薪族,表妹家冰箱、洗衣机、家具都很老旧,可见生活不见得很富裕。而且所在小镇比较冷清,不如我们这儿一些小镇繁华。另外姑妈母女还曾在公园里,被一名白人中年妇女无端辱骂,让她们滚回自己国家去……

  姑妈的描述很写实,一定程度上治愈了妻子的盲目崇洋。如今妻子在一个高档小区当物业管家,小区里有几个混血孩子,其中有一个小男孩金发碧眼,长得可爱,妻子很喜欢他。有一天,妻子问他,是中国好还是他父亲的国家好,小男孩想了想,说中国好。这有点出乎妻子的意料,因为孩子父亲的国家在欧洲是顶尖发达国家,移民到那里的难度,远大于去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小男孩说因为中国很安全……小孩不会撒谎,如今妻子终于也渐渐习惯于平视那些移了民的亲友。

  相比十几、二十几年前,虽然在社会福利等方面,许多发达国家依然会让我们羡慕,可是他们的优势已非全方位,我们国家在有些方面已经能将他们比下去。如今一旦移民,就感觉像中了“洋举人”,那是没见过世面。如果有人拿亲友移民作为“凡尔赛”题材,无疑会暴露出自己“土包子”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