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香的虞绍之地
吕云祥
■吕云祥
我作为上虞人,学生时代,读鲁迅先生有关描写绍兴的文章,对这座4000多年前大禹治过水,2500多年前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古城十分向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吃的茴香豆到古城人观看的社戏,随处可见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风味和鲁迅先生的故乡情结。
参加工作后常去绍兴,每次游览绍兴,仿佛是一次古城文化的怀旧之旅,站在河边,可以看到戴着乌毡帽的船夫和挂着银项圈的玩童;迈进咸亨酒店,可以品尝正宗的茴香豆;步到郊外乡间,可以观看正在上演的社戏,当然,还有王羲之的兰亭、陆游唐婉的沈园、徐渭的青藤书屋……
“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游览绍兴,令人欣喜。但欣喜之余隐隐约约为自己不是正宗绍兴人而感到遗憾。
而今,随着上虞的撤市设区,上虞成为绍兴市的一个区,似乎一夜间,我已成为了一个地道的绍兴人!作为绍兴人,我常自豪地向外地朋友推介绍兴。别的不说,只说虞绍之地是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就够了,且不论这乡那乡,它的特色就是“飘香”。
虞绍之地的山水是香的——
水乡、桥乡是虞绍山水的重要元素。朱自清先生在暗寓上虞白马湖景物的《荷塘月色》中说:“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嗅觉可以转换为听觉,那么视觉也可以变为嗅觉,所以绍兴美丽的山水似乎也是飘香的。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烟雾漫漫,身处美丽奇境;云气袅袅,令人飘飘欲仙。山清水秀、人和景明的陈溪,清香四溢的风景使我流连忘返……”有朋友说:“你笔下的山水景色似乎香气扑鼻。”
水乡、桥乡,成就了虞绍山水风光秀丽景观,它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色彩很浓的著名水域。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清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桥梁4000余座,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东山面临舜江,指石奇特;柯岩石景巍立,鬼斧神工;兰亭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被称为书法胜地;祝家庄因梁祝爱情绝唱而千古流芳。此外,还有唐代纤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桥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虞绍风土人情,以乌篷船、乌毡帽、乌干菜为代表的“三乌”,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呈现独特的地方风采,令人仰慕神往……山水景物之“香”引得人们近悦远来。
虞绍之地的吃食更是香的——
酒乡嘛,第一就是酒香,“酒香不怕巷子深”,绍兴盛产的黄酒中外闻名。昔年我读“红楼”,看到“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一联时,脑海里就想起了绍兴老酒,这既是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阿Q等小人物喝的酒,也是赵太爷、鲁四老爷等阔人喝的酒。我小时,因酒凭票供应,家家户户都自己酿酒,大人们都用精白糯米、优质小麦为主要原料,汲取得天独厚的鉴湖等水酿制,香气弥漫、芳气袭人。家庭酿造的酒有一个统一名字,即绍兴老白酒。而虞绍地区各酒厂采用不同的配料和酿制方法,生产的品牌就多了,加饭、善酿、香雪、花雕、女儿红、状元红等等,品种不同,风味各异。
绍兴老酒已有2500年的酿造史。据《吕氏春秋》记载,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能酿造精良美酒了。“投醪河”的故事便是一个佐证: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亲征伐吴,师行之日,将越国父老送来的美酒投入河中,然后喝河中之水,与士卒共饮,将士们深感恩德,无不拼命,终于大破吴军。至今,绍兴城南犹存的投醪河便因此得名。
与“投醪河”的故事相比,“女儿红”的故事则更有别样情味:相传晋朝绍兴有一户人家,男主人趁妻子怀孕时请人酿制了几坛黄酒,想等到儿子出生满月那天请客饮用,谁知妻子却生了一个女儿,重男轻女思想使男主人十分不悦,客也不请了,一气之下想砸破这几坛酒,被旁人劝阻,于是他把这几坛酒埋入地下……十八年后,女儿要出嫁了,他才想起地下还藏有几坛酒,于是掘出来招待贺客,不料这酒香气更浓、风味更足,客人非常满意。后来虞绍一带生女埋酒入地,到女儿出嫁那一天取出来饮用,成为一种时尚,并称这种酒为“女儿红”。现在“女儿红”已成为一个驰名商标。
当然,芳气袭人,并非只有酒香,香气竞相袭人的风味特产还有很多:绍兴香糕、绍兴腐乳、霉干菜、茴香豆、豆腐干、青鱼干、觉农舜毫茶叶、二都杨梅、盖北葡萄、上虞板栗、绍兴麻鸭、崧厦霉千张……虞绍特产,以香诱人,以香醉心,以香兴业。套用诗圣杜甫名句,真个是“此香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啊!
虞绍之地的人文也是香的——
作为书法之乡、名士之乡,墨香、书香,又是另一种醉人之香。那位常来上虞东山的东晋王羲之在兰亭醉书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也奠定了他的书圣地位,从此,书圣故里,翰墨飘香。
翰墨飘香的虞绍之地,历史悠久,名人辈出,素称“文物之邦、名士之乡”。相传4000多年前舜会百官于虞,留下众多舜迹。而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汉代置郡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上虞自秦朝开始设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虞绍名区,人杰地灵,涌现出来的名人数不胜数,历史上的举人进士不说,当今绍兴籍两院院士总数达73名。毛主席曾称绍兴为“鉴湖越台名士乡”。
这些群星闪耀的名士,不是清流正派、德化远播之人,就是通古贯今、博学多才之士;不是心忧天下、谋为苍生之人,就是著书立说、建功立业之士!他们的书香、墨香、人格芳香,汇成了虞绍之地的人文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