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上的中华密码
——《筷筷有礼》教你养成公筷好习惯
肖于
肖于
一日三餐,国人都离不开筷子,筷子不仅伴随每个人的一生,更蕴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你真的了解筷子吗?你能正确使用筷子吗?最近出版的《筷筷有礼》来自红旗出版社,讲述了筷子的“前世今生”,尤其提倡筷子文明,深挖了推行公筷的好处。当下疫情防控仍旧严峻,推行公筷势在必行,本书非常适合时下品读,让每个人都改变陋习,让国人餐桌文明更进一步。
筷子带来卫生隐患,主要因为合餐制。本书中引用王力、董桥、梁实秋等学者的故事,强调了合餐制的弊端。众人团座,分享桌上的菜肴,筷子伸向盘盏碗碟,难免将唾液沾染上,被“污染”的菜肴又通过不同的筷子进入不同的口中。
合餐制是从何时而来?合餐制的盛行大约是在宋代,那时经济繁荣,饮食不仅为了果腹,也提倡吃得美味。普通百姓家里,物质条件够好,食物丰盈,就不必按照长幼尊卑秩序分食了。但在宫廷贵族中,分餐制才是传统礼仪。那时的贵族就十分了解合餐分餐的利弊。《西湖余志》记录过一个故事,宋高宗赵构吃饭,就用两副筷子,以免剩菜沾上自己的口水。吴皇后问原因,高宗曰:“吾不欲以残食与官人食也。”
了解了合餐分餐的历史流变,是不是要推行分餐制?分餐制确实存在一些现实因素难以推广。比如一桌人品尝一条鱼,鱼头、鱼身、鱼尾如何分配?合桌共食不一定要改,这样的场合添一套公筷公勺就能解决问题,不仅方便又卫生,还能体现出礼貌和文明。作者阐述“从分餐制到合餐制再到分餐制,则是人类饮食文化史上的变迁,或者说是进步。公筷的使用,是从合餐制到分餐制转化过程中一个‘两全齐美’的解决方案”。
一年来,新冠肺炎疫情给社会运行机制、群众生活习惯提出了新考验、新要求。筷子的文明规范使用,再一次被推到了社会大众面前。可喜的是,已经有部分城市推广公筷,比如2020年8月,衢州市推广“筷子的文明”,提倡使用“公筷公勺”。书中记录了衢州出台的一系列餐桌礼仪,非常有借鉴意义。比如:公筷使用打卡活动,合餐吃饭,每顿都晒一张有公筷的照片,通过21天的打卡坚持,让百姓养成使用公筷的好习惯。这场“公筷革命”不仅在衢州市风行,就连乡村也很受欢迎,形成了人人使用公筷一小步,文明进展一大步的新风尚。
本书旁征博引,内容囊括史书、笔记、小说、传奇、歌谣,挖掘出深藏在筷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过“筷子传奇”“筷子艺文”“筷子规矩”“筷子美德”四个篇章,讲述筷子的历史、文艺、礼仪、文明,破译筷子中隐藏着的中华密码,讲述着中国人的生活与文明。无论用餐习惯如何变迁,公筷的使用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也是筷子史上的文明进步,凝聚了时代的要求。正如作者所说:“无论从防疫需要、社会卫生健康管理的客观要求,还是从个体的健康安全需求、社交心理距离需求来说,都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