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牛诗韵
孙丽丽
□孙丽丽
提及牛,立刻想到它是勤劳的化身,它吃苦耐劳、默默奉献。人们爱牛敬牛,古代咏牛的诗,都反映了古人对牛的深厚感情,牛是动物中最光荣的。
《国风·王风·君子于役》中写到:“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诗中不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哀愁,而是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暮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牛羊从村外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却让读者分明感受到女主人浓浓的愁思。
牛性情温顺,没有马的暴躁、驴的倔强。唐朝元结的《将牛何处去》中写道:“将牛何处去,耕彼故城东。相伴有田父,相欢惟牧童。”牛是老人、儿童、妇女皆可放牧役使的家畜,可见牛是温顺的。
牛不欺老幼,人上牛时,牛不动,牛走时行徐徐,颇有人性,袁枚的《骑牛》:“相牛之背笑不休。此是人间安稳处,七十老翁有所求。呼僮扶上不拖空,牛亦相怜身不动。”老牛驮着七十多岁的老翁袁枚缓缓行走。
牛和弱小的动物也能和睦相处。“牛蹄彳亍牛尾摇,背上闲闲立春鸟。”清代王恕的《牧牛词》。牛可谓是庞然大物,却允许小鸟停留在它的背上,诗中勾勒出一幅清淡自然的乡野生活画卷。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代李纲的《病牛》,牛没日没夜地耕耘了数亩田,累得精疲力尽以至病了,又有谁怜惜它呢?牛的哲学就是付出。诗中用感人的笔墨,勾勒出牛的崇高形象。
农民爱牛如子,北宋梅尧臣的《牛衣》:“覆牛畏严霜,爱之如爱子。朔风吹栏牢,御冻赖苴枲。恶薄将异鞯,贫栖乃同被。重畜不忘劬,老农非可鄙。”诗中详细地描写了老农如何疼爱牛的情景。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的《耕牛》,不仅写出了牛耕作的勤劳,还赞扬耕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这首诗,让人想到王安石,或许他借耕牛来表达自己的心境。
牛耕作的历史很长,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岁月。牛年来临之际,当我翻阅咏牛诗时,发现憨厚的老牛走入诗境,谐趣、韵味,都值得我们细细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