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时节要打春

  □王吴军

  北宋时期,每到“立春”这个节气到来之时,当时的京城汴梁有一种风俗,就是在“立春”的前一天,要“打春”。

  “打春”也叫“鞭春”,这种活动源于上古时期,当时,人们在立春之时,要送土牛(一种泥塑的牛)等古礼,表示送寒迎暖,劝告人们要重视农耕,也包含着希望粮食丰收的美好期待。到了北宋时期,“打春”的仪式更加隆重,超过了以前的各个朝代,一到立春的前一天,京城汴梁的百姓为了争土牛,竟然互相抢夺,场面极为热闹。据宋陈元靓《皇朝岁时杂记》载:“立春,鞭牛讫,庶民杂沓如堵,顷刻间分裂都尽。又相攘夺,以至毁伤身体者,岁岁有之。得牛肉者,其家宜蚕,亦治病。”虽然“打春”很热闹,但是,这也使得一些百姓在争夺土牛的过程中受伤,场面比较混乱,缺乏有效的管理,存在着极大的弊端。

  不过,北宋政府非常重视“打春”的风俗,当时,由政府出资,把土牛先送到皇宫让皇上御览,京城汴梁所在地附近的开封县和祥符县则把土牛放置在京城所在地开封府的南门,展现土牛时,皇宫里有鼓乐热烈响起,洋溢着欢乐的气氛。除了土牛,展现的还有泥塑的耕夫、犁具等物。史书上说:“立春日,宰相、执政大臣、亲王、百官入贺:有司为坛,以祭先农,官吏各具彩杖,环击牛者三,以示劝耕之意。”开封府的官吏亦如此办理,谓之鞭春,亦称为打春。鞭春用的彩杖,又称春杖。系用五色彩丝缠成,每个官吏两条。鞭春时还有歌词,宋苏东坡曾有诗云:“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汴梁城内外的百姓“打春”的兴致是多么高昂。

  由于当时的许多人家都想得到土牛,获得美好的祝福,有些人就做了许多泥塑的小土牛,在市场上出售。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汴梁城)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土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可以看出,当时的许多人已经具备了浓厚的经济意识,他们把土牛这种礼品进行了商品化操作,既满足了许多人的愿望,又活跃了市场,还增加了个人收入,真是一举三得,为当时的“打春”活动增添了新的内容。

  其实,不论立春的时候进行什么活动,总之,立春一到,春天就要来了,这样的日子里,人们都希望能在新的一年里获得丰收,“打春”的意义其实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