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魅力在于“讲好故事”
赵畅
□赵畅
博物馆为什么要“讲好故事”?概括起来,至少有三个理由:一是弥补知识不足,化“陌生”为“熟悉”的需要。游客前去参观,面对几乎完全陌生的藏品,需要博物馆通过“讲好故事”来给游客补课,帮助他们熟悉这些藏品。二是还原历史真相,化“呆板”为“生动”的需要。平面线性地介绍藏品概念,有时并不能够吸引游客,也难以让游客理解,博物馆只有在深入挖掘内涵、还原历史真相上“讲好故事”,才能吸引游客立体地感知、生动地掌握。三是延伸教育功能,化“沉醉”为“承载”的需要。让游客沉醉其中,只是“讲好故事”的一个初始目标,其终极目标则是要引导游客从沉醉“文化与过去”中走出来,力争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中去作些深刻思考,在不断传承历史中去作出应有担当。
博物馆“讲好故事”,传统的做法往往是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图片的说明、图书的介绍来实现的。诚然,这些传统的“讲好故事”的做法依然不能缺席,但时至今日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层次上,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开动脑筋、创新载体,尤其要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来提升我们“讲好故事”的层次和水平。法国卢浮宫,它是欧洲第一个把藏品从展厅搬上网络的博物馆。目前,已把3.5万件馆内公开展示的藏品及13万件库藏绘画放上网站。公众可游览3D版的古代东方、古埃及、古罗马和希腊艺术、绘画、素描、雕刻、工艺美术等七大馆。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在一些国家还未完全可控的情况下,运用网络新科技,推出集文字、音频、图像、信息互动为一体的新媒介,不失为一种“讲好故事”的有效之举。
“讲好故事”,博物馆做好“创意”十足的文创产品,是断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博物馆做文创产品,说到底就是为了激活藏品其内在的生命力,将传统文化和工艺从具象载体中抽离出来,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细化到现代生活之中,说白了,这也是为了让一些文物“活”起来。须知道,中国人的美学观念,许多是落实在生活中的。美是为生活服务、为生命添彩的。事实上,有许多文物恰恰就浸润着中国人的这种美学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有理由通过衍生文创产品,让这些文物“活”在我们的生活里,并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北京故宫博物院正是按着这样的思路,切实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出秉持“元素性、故事性、传承性”要求的,诸如《故宫日历》和“朕知道了”皇帝朱批纸胶带以及“朝珠耳机”“奉旨旅行”腰牌卡、顶戴花翎官帽伞等文创产品,终因频频卖断货而赢得国内外游客的好评。与此同时,他们还积极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和企业交流,推动文创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完善故宫文物的展示方式,进一步讲好有利于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