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上石榴红欲燃
王爱鱼
![]() |
图一 |
![]() |
图二 |
![]() |
图三 |
![]() |
图四 |
![]() |
图五 |
□王爱鱼
“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山石榴》,令人垂涎欲滴。石榴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原种植的,因“千房同膜,千子如一”而备受世人喜爱。金秋时节,在陶瓷中把玩欣赏“榴开百子”,别有一番情趣与韵味。
“灯笼瓶”是雍正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新器型,因形似灯笼而得名。这件民国粉彩石榴纹灯笼瓶(图一), 撇口,短颈,丰肩,筒腹,圈足,腹部正面绘石榴图,弯曲的枝干,绿黄的叶子,硕大的石榴,两颗石榴露出了高兴似的笑容,向人们展示美好的内心,以此寓意多子多福、儿孙满堂。此瓶胎釉洁白莹润,画工形象细致。
“三多”是石榴、佛手和桃子三种吉祥的果子。石榴多籽,叶茂,有后代兴旺发达的寓意;佛手谐音福寿,历来是人们祈福祝寿的吉祥物件;桃子象征长寿。它们组合在一起统称“三多”,表示祝愿家族繁衍、代代康健的意思。这件民国“三多”纹镂空笔筒(图二),直口,直壁,只见在绿叶衬托下,红红的桃子,令人垂涎。金黄的佛手微微举起,像在给人们祈求幸福。石榴或红或黄,红的露出了笑容。在鲜艳夺目的榴花陪衬下,“三多”更是充满吉祥意味,寓意日子红火、家族兴旺、多福多寿。
斗彩又称逗彩,创烧于明代成化年间,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这件清雍正斗彩折枝花果纹盘(图三),敞口,浅腹,圈足。盘心绘碧草山石,石榴花果傲立而出:茂密的叶子,浓淡相间;繁盛的果实,红黄相交。内壁分别绘三组折枝花果纹,与外壁折枝花卉纹相配,图案布局舒密有间,红、绿二色搭配,清雅脱俗。胎体轻薄,白釉温润,斗彩雅丽,是雍正斗彩仿明代成化风格之佳器。
胆瓶,因器型如悬胆而得名。胆瓶始烧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是陶瓷器型中的经典。这件青花釉里红石榴纹胆瓶(图四),直口,细长颈,削肩,肩以下渐硕,腹下部丰满。腹部绘折枝石榴花果,密密的叶子挂满了枝头,叶子茂密处红红的石榴大而饱满。瓶底中书“大清康熙年制”青花篆书款。
葫芦瓶因形似葫芦而得名,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这个清嘉庆粉彩石榴纹葫芦瓶(图五),小口,短颈,瓶体分两截。腹部绘石榴纹图案,遒劲的枝干上长满了绿色的叶子,十几个硕大石榴,有的绽开了笑脸,有的鲜艳似火。鲜红的石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家族的兴旺,而瓶形像“吉”字,寓意大吉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