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笔架荔枝丹
吕冠兰
![]() |
□吕冠兰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白玉薄笼妖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这两句诗出自明代文学家徐勃的《咏荔枝膜》。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么优美的诗句竟然只是吟咏一种水果的内膜。
荔枝原产于我国,早在汉代时,国人便有种植。最早将荔枝写入文章的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他在《上林赋》中称荔枝为“离支”。东汉文学家王逸作有《荔枝赋》,形容荔枝“灼灼若朝霞之映日,离离如繁星之着天”,着实精妙。直到唐代时,荔枝都是稀有之物,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可见一斑。宰相张九龄在《荔枝赋》序言中说他吃过荔枝,“诸公莫之知,而固未之信”,别人都不相信。高官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平民百姓了。因为喜爱荔枝,唐玄宗便将新曲命名《荔枝香》,后来成为词牌名,柳永、周邦彦等名家都写有《荔枝香》词。不仅如此,唐代之后,运输业日渐发达,能吃到荔枝的人越来越多,吟咏荔枝者不绝如缕,留下篇章更是汗牛充栋。明清时期,荔枝因为结实众多,成为多子多福的代名词,从而成为民间制作工艺品的一种常用题材。
这只清代的仿生瓷笔架,便是采用荔枝题材。仿生瓷以模仿真实物件并能以假乱真而知名,这只笔架便是如此。只见在一截枯树桩上,伸出几片叶子,长出几颗荔枝,叶子有的呈浅绿色、有的呈深绿色,有的伸展、有的微卷,荔枝果实硕大,颗粒饱满,一看就很新鲜,令人垂涎欲滴。树桩看上去千沟万壑,千疮百孔,内部中空,看来历经多年的风霜洗礼、雨雪侵袭,已经开始腐朽,但它竟能长出叶子,结下荔枝,从而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因此,这截树桩颇有枯木逢春、焕然新生之意。
这样的仿生瓷笔架放在书桌上,定是一件颇具雅意的摆件;如果主人挥毫书写,落笔停下时,它便成为放置毛笔的笔架,可谓美观和实用高度统一。在此,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竟然能够有如此奇妙的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