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省每一个铜板”

《红色中华》报关于开展节省运动的报道

  □钟同福

  厉行节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工农代表大会上呼吁:“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因此,《红色中华》充分发挥作为中央机关报的作用,“节省每一个铜板”成为当时中央苏区一句响亮的口号。随后,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发布训令指出:苏维埃工作人员,要深入了解浪费对于革命的危害,实际建立和改善会计制度,自动地开展节省运动,减少各种费用。 

  节约的号召一发出,就得到中央党政机关的响应:中央政府总务厅召开全体工作人员会议,“决定在伙食上每人每天节省二两来充裕红军的给养”;中央国民经济部全体工作人员,请求人民委员会把每人每天油盐菜钱由四分减至三分、粮食由一斤二两减至一斤;中央粮食部决定,“今后该部工作人员每人每天节省二两米……节省一分菜钱更充分的保证红军给养”;中央劳动部决定每人每天少吃二两米,同时又要求免发夏衣;中央土地部除每人每天节约二两米、节省一分菜钱外,还决定“设置节约箱,每人每日自动把钱投节省箱并用纸包好,写上自己的名字,每七天总结一次,书面发表,以鼓励节省”,并“一致举手通过今年不要公家发单衣”。 

  此外,中央财政部、中央教育部、中央工农检察委员会全体工作人员,除表示每人每天节省二两米外,还决定自己开荒种菜,减少伙食费开支…… 

  节约运动中,毛泽东身为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始终严于律己,从来不搞特殊,生活非常俭朴,带头吃野菜;他每天的生活标准也只有三钱盐、二钱油,“每月只吃二十五斤糙米”;他有吸烟、吃辣椒的嗜好,却从不因这些嗜好搞特殊化,是执行苏维埃政府各项规定和群众纪律的楷模。

  苏区后方军事机关比前线部队的定量更少。红军总部每人每顿二两多米,放在一个蒲包里煮着吃。为防止拿错,蒲包上还贴了各人的名字。 

  一天,总部开饭时,几个搞杂务的年轻战士三口两口就把一蒲包饭“消灭了”。朱总司令上前问他们这包饭够不够吃,大家都说“够吃”。朱总司令笑了笑,说他们没讲真话,瞒得过他,瞒不过自己的肚子。战士们听了,摸摸肚子,哄笑起来。小彭承认饭是不大够,“不过还能对付过去”。朱总司令满意地说:“对,我们要的就是这种精神!困难难不倒英雄汉。”接着,他告诉战士们,他年纪大些,两包饭正好够三餐,因此多出一包饭,要他们去伙房领来吃掉。 

  小伙子们信以为真,连着几天领吃了朱总司令“多出来”的那包饭。直到有一次小彭讲起朱总司令又把前方送给他的一小包盐拿给伙房用了,大家才一齐去问常给朱总司令打饭的警卫员小唐:朱总司令饿没饿肚子?小唐说,哪能不饿,饿得不行就喝水。他是怕你们更饿,才有意要我少领一包饭的。 

  这以后,战士们再也不肯吃朱总司令让给他们的饭了。但是通过这件事,他们更加尊重朱总司令,也懂得怎样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刘少奇到瑞金后,住在枣子排村。他虽担任全总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但始终与工作人员一样过着艰苦清贫的生活。 

  周恩来时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红军总政委。他与苏维埃机关干部一样,除每天坚持节省二两大米外,还严格执行红军部队后方机关的节俭规定,过着“有盐共咸、无盐同淡”的清苦生活,他有一则淡菜请客的故事在苏区流传很广。 

  此外,还有苏维埃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以及项英、彭德怀等中央党政军的领导同志,在反浪费和节省运动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不愧是中央苏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表率。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苏维埃政府“眼里不容沙子”,采取铁腕手段打击贪污浪费现象,坚决防止当面吃紧、背后紧吃。毛泽东指出,“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1934年3月,《红色中华》报第164期还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时任中共中央负责人的博古,及陈云、罗迈、邓颖超、潘汉年、成仿吾、陆定一、毛泽覃、彭儒等23位从白区进入中央苏区的同志,自发联名给《红色中华》报写了一封信:“我们是从白区来的。我们在苏区没有分田,但是我们为着革命战争,使我们能在持久战中取得彻底胜利,愿意:每天节省二两米,使前方红军吃饱饭,好打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