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渔事“戽鱼”
□李振南
戽,《说文解字》释义:“形声。从斗,户声。本义:戽斗。”是指灌田汲水用的农具。顾名思义,戽鱼,就是用戽斗汲干水沟或池塘里的水以捕鱼。从字面上的解释可知,戽鱼其实是一种竭泽而渔的行为。
不过,在我小时候的乡村,这种捕鱼方式却是经常发生的。原因就是戽鱼方法简单,不需要很多的工具,只要有一把锄头或铁锹,一只水桶或脸盆当作戽斗就行。
戽鱼至少需要两个人。这是因为在戽鱼的水域中至少要筑两条相隔较远的土坝,即使只有一只戽斗,一个人在这一头戽水,另外一个人则必须看好另一头的土坝。若另一头土坝漏水了,就得有人补好,否则,土坝渗漏或者坍塌,这一头戽水的人不知道就会前功尽弃。
戽鱼的时候,大人们会选择水面开阔的水域,他们有力气、有经验筑好大型的牢固的土坝,以阻挡流动之水的压力和冲力,也有劲道、有能力汲干两坝之内的水。而小孩子通常只在小渠沟进行,我们无法筑起高而大的土坝,只有在这些水流细弱的地方小打小闹。
少年时,下午放学回家或是某个星期天,我会叫上弟弟一起去戽鱼。选择的地点是在离家门口200米远的小沟渠,这是一条连接着上游溪流和通往河流的农田灌溉水渠,水不深,沟也不宽,两边的田埂上都有较硬的泥巴,取土筑坝方便得很。
到达时,我们选中看起来有鱼在游动的一段水域,一般长约十多米,用锄头铲取田埂上的土块,先筑成下游的土坝,然后筑好上游的土坝。这是有讲究的,后筑上游的土坝,是为了缩短上游水流的时间,使土坝在较短的时间里承受较少的流量,不易坍塌。如果先筑上游的土坝,那再筑下游土坝时,上游土坝上方的积水就会很多,土坝受力很大。同时随着区段里水量的减退,鱼会顺着水退去的方向游走,减少了收成。尽管这样戽水的时间相对要长些,但我们觉得从效益上来说是合算的。
戽鱼是个费时费力的活,你要一脸盆一脸盆地将水戽出,这是笨活,也是苦活,往往累得腰酸背痛,糊得浑身是泥。不过,当看到水渐渐地浅了,鱼儿的脊背露了出来,在水里扁着身子“哗啦啦”游动,我们就来了劲,扎下头去,一鼓作气,快速戽水。经一番苦战后,沟渠里除了还有个别水潭之外,其余的水已基本戽了个干净。这时,就是分享胜利果实的时刻,我们先是捡起那些仰躺在泥水里的鲫鱼,然后开始挖鱼,用双手一捧一捧地扒开底泥,寻找着泥鳅和黄鳝之类。如果发现了它们,我们就把脸盆插进泥里,将它们撩起,倒入鱼篓。到了黄昏的光景,我们也结束了战斗,几个小时下来,有时多至两三斤,少则四五条。
不过,大人们戽鱼就不像我们这样小打小闹了,他们会选择水面开阔、水深过腰的河汊,几个人一起在两端筑起高高大大的堤坝,然后用水桶来快速戽水。看着满满的河汊里的水很快浅了下去,看到许多的鱼在浑浊的水里打滚,我们就只有羡慕的份了。
戽鱼虽然辛苦,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幸福,是我们小时候乐此不疲的活儿。从今天的眼光来看,这种渔事有点竭泽而渔的味道,然而那时候水域里鱼多,当土坝坍塌后,没几天,这段水渠里又有各种鱼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