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与《正午牡丹》

  □郑学富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素有“牡丹花神”之雅号。

  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进士及第,被授为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他于天圣九年(1031)三月赴任,到景祐元年(1034)三月离任,在洛阳工作生活了四年,这期间,他与牡丹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不仅喜欢牡丹,写牡丹诗,更是写出了我国最早的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开启了中国花卉史上系统研究牡丹的先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说:牡丹“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然而遗憾的是,他在洛阳四年,竟没有见到过牡丹花最为盛开的景象。“余在洛阳,四见春。天圣九年三月始至洛,其至也晚,见其晚者。明年,会与友人梅圣俞游嵩山少室、缑氏岭、石唐山紫云洞,既还,不及见。又明年,有悼亡之戚,不暇见。又明年,以留守推官岁满,解去,只见其早者。”尽管如此,欧阳修却也真切感受到了牡丹花国色天香的繁华富丽,他在离开洛阳时作《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尊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表达了对牡丹花的无限眷念,豪放中蕴含着离别的哀伤与春归的惆怅。

  欧阳修40余年的诗文创作和仕宦生涯中,始终与牡丹形影不离。正因为此,友人送他一幅古画,画面上的牡丹花正在盛开,姹紫嫣红,花丛下卧着一只猫,懒洋洋地眯缝着眼。欧阳修感觉画作精妙,但却无法悟出其中真意。他便请来亲家参知政事吴育共赏此画。吴育端详片刻,指出这幅画描绘的是正午时分的牡丹。欧阳修问他何以见得,吴育指着画上的牡丹说:“花瓣完全张开且有些下垂,有些干涩,这正是中午牡丹的特点。”接着他又指着牡丹下的猫说:“再看猫的眼睛,瞳孔眯成一条缝,正是猫正午时的瞳孔。如果画的是早上,那么花上带露水,色泽就滋润,猫眼的瞳孔也会是圆的了。”欧阳修听后,点点头,若有所思。

  这则故事出自与欧阳修同时代的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寥寥数语,却深刻揭示了古人善于研究笔下的意境。正如《洛阳牡丹记》所载“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欧阳修虽憾未遍览盛景,却以笔墨凝练出牡丹的国色风华。而吴育鉴画之妙,恰似欧阳修品花之痴,二者皆以“格物”精神,于细微处见天地,与古画成就了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