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罗吊祭汉使荣
□陈大新
唐大历二年(767),新罗王宪英卒,国人立其子乾运为王,遣使者入大唐,贡方物,请加册命。三年,代宗李豫命仓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归崇敬持节往吊册之(事见《旧唐书》)。诗人吉中孚留下一首送别诗《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这也是吉中孚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首作品。其诗云:“官称汉独坐,身是鲁诸生。绝域通王制,穷天向水程。岛中分万象,日处转双旌。气积鱼龙窟,涛翻水浪声。路长经岁去,海尽向山行。复道殊方礼,人瞻汉使荣。”吉中孚与归崇敬同朝为官,也是好友,这次归中丞行程万里,深入异域,诗人感慨赋诗,致以惜别之情。
“官称汉独坐,身是鲁诸生”:李白《淮阴书怀寄王宗成》有云:“予为楚壮士,不是鲁诸生。”此处诗人反其意而用之,是说归崇敬身为儒生,这次出使新罗的官衔是独一无二的。“绝域通王制,穷天向水程”:新罗地处堪称绝域,却仍是大唐属国,这次需走水路。“岛中分万象,日处转双旌。气积鱼龙窟,涛翻水浪声”写归中丞持节而行,水路艰辛。“路长经岁去,海尽向山行”写此去路途遥远,渡过大海还要登山,往返需要经年了。“复道殊方礼,人瞻汉使荣”:殊方的礼仪,新罗的风俗又将是个什么样子呢?而归中丞代表的是大唐的威仪、中华的文化,是荣耀的汉家天子的使者。
新罗国,汉代称“乐浪”之地,西接百济,北邻高丽,东西千里,南北二千里,首都为金城,其王姓金。隋文帝时授开府、乐浪郡公、新罗王。从此朝贡不绝。后来,百济、高丽、新罗三个国家相互攻伐,新罗遣使来告,唐太宗下书三国,令不得互伐。这三国都对大唐进贡,高丽对大唐往往阳奉阴违,而新罗则对大唐顺从。
《全唐诗》记有吉中孚小传,称他:“鄱阳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始为道士,后官校书郎,登宏辞。兴元中,历翰林学士,户部侍郎。诗一卷,今存一首。”吉中孚曾久居鄱阳,但其实他是楚州(今江苏淮安)人。《元和姓纂》卷十载:“淮阴:贞元户部侍郎吉中孚。”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论之甚详。
吉中孚初为道士,后来还俗,入朝为官,这在唐代也很寻常。明代胡应麟在《诗薮》里指出“唐羽流还俗率显荣”,还列举了魏征、尹愔和吉中孚。这是因为唐皇室以老子为本宗,推崇道教,由道而入仕多见其人。李端有《闻吉道士还俗因而有赠》诗云:“闻有华阳客,儒裳谒紫微。旧山连药卖,孤鹤带云归。柳市名犹在,桃源梦已稀。还乡见鸥鸟,应愧背船飞。”所谓“儒裳谒紫微”是指吉中孚还俗,以道从儒。全诗语带揶揄,是说他走的“终南捷径”,入道不过是为求取功名,但属诗人间的玩笑,并无攻击之意。吉中孚拜官后回了一趟楚州,李端又有赠诗云:“初戴莓苔帻,来过丞相宅。满堂归道师,众口宗诗伯。须臾里巷传,天子亦知贤。出诏升高士,驰声在少年。自为才哲爱,日与侯王会。匡主一言中,荣亲千里外。”(《送吉中孚拜官归楚州》)仍有调侃的味道。从此诗看,吉中孚入长安后,拜谒权贵,一时名驰京城,里巷朝堂皆知,惊动了天子。傅璇琮说:“大约吉中孚是未经应试,因诗名为上层统治者所知,乃征召拜官的。”(见《卢纶考(附吉中孚、苗发、崔峒、夏侯审)》)李端诗中“来过丞相宅”里的“丞相”指元载。吉中孚与元载之子伯和有交谊,他的入仕,元载有举荐之功。
安史之乱时,卢纶曾避居鄱阳,结识了吉中孚,成为好友。吉中孚归楚时,卢纶有长诗《送吉中孚校书归楚州旧山》,其中一段写道:“青袍芸阁郎,谈笑挹侯王。旧箓藏云穴,新诗满帝乡。名高闲不得,到处人争识。谁知冰雪颜,已杂风尘色。”这也写的是吉中孚在长安出名的事。
《唐才子传》描写吉中孚:“神骨清虚,吟咏高雅,若神仙中人也。”看来颇具仙风道骨。又说他“贞元初卒”,具体已不详。他死后,卢纶写有悼诗,有句称:“侍郎文章宗,杰出淮楚灵。掌赋若吹籁,司言如建瓴。”评价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