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旅是什么

  □张天野

  古诗文中,常见“逆旅”这个词。譬如,晋陶渊明在《自祭文》中说:“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刘长卿《早春赠别赵居士还江左,时长卿下第归嵩阳旧居》诗云:“逆旅乡梦频,春风客心碎。”明俞大猷《秋日山行》诗言:“丈夫不逆旅,何以及苍生。”不过,最著名的还是苏东坡在《临江仙·送钱穆父》里那句感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问题来了,这个逆旅究竟是个什么东东呢?

  仔细看下,陶渊明的那篇《自祭文》透露了玄机,逆旅之馆,莫非这逆旅是旅店?呵呵,这个猜测已经无限接近事实真相了。“逆”在古汉语里有迎接之意,“旅”即旅人、行者,“逆旅”引申为旅店的意思。《左传·僖公二年》里讲:“今虢为不道,保于逆旅。”杜预注解说:“逆旅,客舍也。”常见的文言中皆为此义。但也有例外,如在魏晋时期的道家经典中,逆旅常指人的生命。这其实是个比喻,比喻生是暂时的,就像旅途;而死是永恒的,就像自己家。换言之,逆旅很像现代人常说的人生。道家在古代的影响力十分巨大,所以逆旅即人生的说法在诗人那里不胫而走。开头那几篇引用诗文中,陶渊明的诗肯定是前者,李白、苏轼和俞大猷的诗肯定是后者,而刘长卿那句可能兼而有之,说的可以是旅馆,也暗喻人生。

  为什么诗人们这么喜欢逆旅这个词呢?笔者揣测,除了受道家的影响,“逆”这个字也可能给诗人们带来“心理阴影”。诗人们大多有点罗曼蒂克思维,即使遭遇挫折,也不会屈服。“逆”会让他们想到逆境、逆水行舟、逆风飞扬,用逆旅可以用来明志,更能彰显自己的铮铮铁骨。聪明的读者朋友,你们觉得是不是有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