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轨还乡》里读懂青少年的乡愁

  □关东客

  微观点: 张潇冉的文字,就像是一股清泉,滋润了人们干涸的心灵,让人们在忙碌之余,重新审视自己与故乡的关系,重拾那些被遗忘的美。

  “句句不提乡愁,句句都是乡愁!” 近日,杭州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以一篇名为《旧轨还乡》的作文火爆全网。在她沉静的朗读中,真挚的文字静静流淌,让无数网友沉醉其中。

  “火车一路向北,窗外景色从南方的温婉渐变为北方的辽阔。”“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15岁的张潇冉或许未曾想到,她笔端流淌的乡愁会在互联网时代激起如此强烈的共鸣。

  乡愁,是中华文化中永恒的情感主题。《旧轨还乡》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不仅在于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更在于它传递出一种普遍的共鸣:无论身处何地,故乡总是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张潇冉的作文能打动人心,关键在于其蕴含的真挚情感。她如实记述了寒假回乡途中一对乘坐火车的爷孙的互动,爷爷为孙子蜷缩在卧铺尾部,因一句“孩子爱吃”就买下乘务员推销的商品,这些细节真实而动人。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里,人们在奔波忙碌中情感变得粗糙,这样细腻且真实的表达,一下子击中了大家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勾起了无数人对故乡、对亲人、对往昔岁月的思念。这种共鸣,无关年龄,无关职业,它是人类共通的纽带,将不同的个体紧紧相连。

  铁轨会生锈,但乡愁永远新鲜。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00后,张潇冉的乡愁呈现出迥异于父辈的认知图式。她的文字里没有传统游子对桑梓的深情凝视,而是通过铁轨的物理锈蚀隐喻情感的疏离。这种疏离不是割裂,而是数字时代特有的情感投射方式。当物理故乡在城市化浪潮中支离破碎,年轻人转而从《旧轨还乡》这样的文字里,从虚拟社群的集体记忆中,拼凑属于自己的文化基因图谱。

  锈迹斑斑的铁轨在张潇冉笔下重生为文化符号,这个00后少女无意间完成了一次代际乡愁的接力。《旧轨还乡》展示了青少年惊人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也反映了他们对于自身及周围世界的深刻思考。在传统观念中,青少年往往被认为是无忧无虑、充满活力但缺乏深度思考的一群人,然而《旧轨还乡》让我们看到,今天的青少年不仅能敏锐地感知到社会变迁带来的影响,还能用细腻的文字将这些感受转化为动人的篇章。对于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大众来说,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并鼓励青少年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值得一提的是,《旧轨还乡》还引发了对当前语文教学中“模板化”写作方式的反思。语文老师王杨军认为,写作的第一位是记录,鼓励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自我。张潇冉没有拘泥于固定的写作框架,而是通过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细腻观察,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文字。这种写作方式不仅展现了学生的创造力,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启示。

  AI写作流行的当下,《旧轨还乡》的走红意义非凡。莫言先生认为,AI写作该说的话它会说,但听来都似曾相识,因为AI没有人类的真情实感和生活体验。张潇冉的文字,就像是一股清泉,滋润了人们干涸的心灵,让人们在忙碌之余,重新审视自己与故乡的关系,重拾那些被遗忘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