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表演式加班”的荒诞剧

  □张玉胜

  微观点: 错把工时当绩效,既透支着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也消解着组织管理的理性根基,更折射出社会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偏差。

  职场中存在哪些“表演式加班”?领导和同事都没有走,你会按时下班吗?有网友称: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加班时长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我们的工作量、努力程度等,甚至成为评优、涨薪的评估条件。所以,很多时候就算没有工作也要加班,这样才不至于和其他同事拉开太大差距,才能给领导“工作饱和”的印象。这就是所谓的“表演式加班”。

  当“灯光一亮就开工,灯光一灭就收工”成为某些企业隐形规则时,“表演式加班”便被异化为职场生态的畸形注脚。“比领导晚一分钟离开”的机械服从、“晒朋友圈刷存在感”的社交表演、“无效会议开到深夜”的形式主义,构成当代职场黑色幽默。职场人被迫陷入“假装很忙”,企业错把工时当绩效,既透支着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也消解着组织管理的理性根基,更折射出社会对劳动价值的认知偏差。

  荒诞剧场里,每个人既是演员也是观众。领导通过员工在场彰显其权威,下属借加班时长换取上司认可,单位则陷入虚假繁荣的自我麻痹。“表演式加班”蔓延,暴露出企业管理体系的系统性病变。绩效考核与工作时长强行捆绑,催生出“唯时长论”的病态文化;管理者缺乏科学评估手段,只能依赖简单粗放的在岗监督;组织沟通机制的失效,导致任务分配与进度追踪陷入混沌状态。

  更深层危机还在于集体心理的异化。“破窗效应”下,率先打破规则者反而成为众矢之的,形成逆向淘汰机制。心理学中的“承诺一致性”原理在此发挥作用:个体为维持积极员工人设,不得不持续投入无效劳动。这种群体无意识,让职场沦为达尔文主义的角斗场。

  破解困局需构建多维度的解决方案体系。员工层面应建立“不可替代性壁垒”,掌握核心技术才能赢得议价权。管理革新势在必行,“进度可视化”工具与“决策触发点”机制的双重保障,能有效打破信息不对称。

  组织制度亟须完成从“时间管控”到“效能导向”的转型。无效忙碌看似属于个人执行力问题,但实则却是单位管理体系的溃败。由管理惰性形成的本末倒置考核体系,构成对企业生产力的侵蚀,也会让真正的人才在流程消耗中黯然离场。推行“效能导向”管理变革,重在重塑社会价值观,真正的奉献精神不应以透支个体为代价,而应建立在自愿与尊重的契约之上。

  真正的奋斗精神,是价值创造而非时间消耗。告别“表演式加班”,需要的不仅是制度重构,更是每个职场人对初心的坚守。当人工智能开始重新定义劳动价值,我们更需警惕披着奋斗外衣的形式主义陷阱。真正的职业尊严不在于陪绑时长,不是要坚守到最后一盏灯熄灭,而在于用智慧点燃创新的火炬。当每个职场人都能用效率赢得尊重,用成果赢得话语权,“表演式加班”终将成为历史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