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莫嫌“小”弃“微”
□赵畅
言及收藏,在一般人眼里总以为文物类藏品越“大”越好,因为越“大”往往材料价格越贵,加工难度越高,因而也就越有收藏价值。这个观点不无道理,但如果一概而论,就容易陷入误区,一旦以讹传讹,也会误导大众收藏。
须知道,真正决定文物藏品价值的,是凝结在文物藏品中的人类劳动与创造,亦即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因为任何一件文物藏品,都是由产生它的年代所具有的科学水平创制出来的,本身包含或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状况。所以从整体来看,文物藏品就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历史遗存。文物藏品的这一特性告诉我们:材料固然不可忽视,但附着于材料上的历史、文化、工艺、科学等诸多信息,才是决定文物藏品价值高低、大小的重要参照系,而与文物藏品的大小并没有必然的关联。这也就帮助我们解开了一道“疑题”:在全国和国际大拍上,有一些材料同类的文物藏品,有时大件还敌不过小件,小件也常常拍出天价。不为别的,只是因为这些小件文物藏品,其中蕴含的综合信息量更丰沛、更厚重,因而也更富收藏价值。
笔者之所以提出收藏莫嫌“小”弃“微”的建议,既有着匡正一些偏颇与谬误的考量,也有着提醒初涉收藏者谨慎收藏、行稳致远的考虑。更何况,收藏“小”而“微”的文物藏品还有着潜在性优势,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者,“小”而“微”的文物藏品有时往往具有代表性和稀缺性,因而有时愈能凸显其价值。日前,“武汉考古四十年成果展”在武汉博物馆开展,一组陈列于亚克力多宫格上的三国陶俑约50尊,与真人等身的秦兵马俑不同,此展陶俑每件高度仅10余厘米,但颇显“呆萌”之态。它们或着长袍、或披战甲,皆为青瓷质地,就算周身被岁月侵蚀,仍形神兼备,成为体现传承汉代风格的三国陶俑的典型代表,其无可替代的稀缺性也由此可见一斑。
二者,“小”而“微”的藏品有时或许比大个子、大器型、大尺幅文物藏品的工艺更精巧、更精美,因而吸人眼球的收藏优势也不言而喻。比如南京博物院所藏东汉青金石有翼蹲兽,高2厘米。在工艺上它要比卧兽雕琢更加细致,眼、鼻、双角、前后爪的动作,甚至裸露的双乳和肚脐眼,都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三者,“小”而“微”的文物藏品对收藏者来说,其选择余地更大,也更容易被入藏。“小”而“微”的藏品通常引不起人们的注意,故制假售假者也较少,这就为初涉收藏者抑或经济条件孱弱一点的藏家钟情收藏这类藏品提供了不错的选择。
玩收藏,说到底,玩的是文化,也是心情。要让自己的收藏人生变得厚重、从容、快乐,对文物收藏不嫌“小”弃“微”,或许也是一条不可多得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