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瓷碗鞭春牛
![]() |
| 清康熙景德镇窑五彩耕织图碗 |
![]() |
□胡胜盼
南宋诗人杨万里《观小儿戏打春牛》云:“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黄牛黄蹄白双角,牧童缘蓑笠青篛。”“打春牛”又称鞭春牛,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是迎接春天到来时仪式感满满的热闹场面。上海博物馆馆藏清康熙景德镇窑五彩耕织图碗,以瓷上艺术的方式呈现了“打春牛”风俗。
该碗以五彩装饰,碗心绘牧童骑牛,并将斗笠高高抛起,充满童趣;外壁绘农夫驱使水牛耖田的场景,该图像来源于康熙《御制耕织全图》,一侧又以金彩书写南宋楼璹的《耖》诗一首。“耖”是土地经过耕、耙之后的下一道工序,作用是进一步破碎土块,使水田平整、土肥相融。画面中农夫所持的带有列齿的农具也叫做耖。
五彩又名“古彩”“硬彩”,是我国陶瓷装饰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釉上彩绘方式,也是我国较早时期出现的一种较为完善的陶瓷釉上装饰方法,是景德镇的独创釉上彩绘品种。康熙五彩是清代康熙时五彩瓷器的简称。
釉上五彩陶瓷彩绘,从起源到发展、兴盛,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釉上彩,是在已烧成的瓷器上用红黄蓝绿紫等多种陶瓷釉上彩料,按图案纹饰绘于已成瓷的釉面上,再在窑炉里再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工艺方法。五彩大致始于唐三彩,经过宋元的发展,至明万历年间工艺趋于精湛,其制出的五彩产品已经十分精致,至清三朝(康熙、雍正、乾隆)达到高峰。康熙五彩是明清时期釉上彩的最典型的装饰形式,代表了五彩瓷的杰出成就,具有鲜明的年代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康熙时烧造彩瓷的工艺很成熟,绘画注重色彩均匀布施与讲究画功造型结合。
康熙五彩装饰题材传承了传统绘画的人物、山水、花鸟三大内容,同时又出现了反映民间百姓日常生活气息浓郁的题材。根据表现内容的不同,大致可分为神话传说、风俗时事、吉祥图案、戏文故事、历史典故等。康熙五彩注重空间处理,虚实结合,色彩层次分明、过渡自然,画面给人以清新的印象。其构图方法不受自然景物的限制,丰富繁密,结构严谨。这一特色在清康熙景德镇窑五彩耕织图碗中得以充分体现。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端,也是农业生产开始的时节。正如古时“鞭打春牛”仪式上,执鞭人鞭牛时的祝福词:“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地肥土暄,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