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山“天柱屹然”题刻考
![]() |
| “天柱屹然”题刻 |
□朱刚
新昌南明山大佛寺内有“天柱屹然”题刻,位于濯缨亭外侧崖壁上。四字相传为南宋大儒朱熹所书,然其真伪历来说法不一,今检索文献并实地踏勘,以作考证。
民国《新昌县志》载:“(天柱屹然)碑在隐岳洞西,濯缨亭左。巉岩壁立,上有此四字,相传为朱紫阳书,款识剥落,真赝莫辨。旁得‘生刻石’三小字。明俞应星亦尝于洞前凿小池,叠石为山,并筑精舍数楹。其人素豪迈善书,因疑‘生’字为‘星’字之半,或即星补书云。(增)”按此所录,“天柱屹然”四字摩崖,传为朱熹所题。又据落款,疑明代俞应星所写。
1931年秋,诸暨徐荫棠游南明山,作诗云:“同游石佛寺,遐想出尘表。两碑镇山门,擘窠发古藻。大书南明山,襄阳笔横扫。天柱屹然立,题名不可考。”自注:“左碑南明山三字,米芾书;右碑天柱屹然四字,不题名,相传为朱子书。”1933年有“易鹰”者所撰《十丈金身:记新昌南明山大佛》载:“入山有坦径,径旁满植修竹。径口竖二石碑,一为米芾书‘南明山’三字。一镌‘天柱屹然’四字,相传系朱熹书,然款识剥落,真赝莫辨。”1934年《吴似兰游记》言:“(大佛)寺中天王殿有碑二,一曰南明山,为万历米芾之笔;一曰天柱屹然。背有隐鹿洞、濯缨亭及朱夫子遗迹。”吴氏曾在寺内天王殿见过二碑:一书“南明山”;另则“天柱屹然”。但他将北宋的米芾误作明万历间人,又将隐岳洞错写成隐鹿洞。1946年,吕白华先生归家新昌,撰《还乡草》诗,其一云:“屹然分作擎天柱,谁唱沧浪勒石题;法眼儒心共千古,南明山上听鸟啼。”诗注:登南明山瞻礼一佛,并摩朱子旧题之“天柱屹然”碑。以上数人文稿,可证民国时寺内尚有“天柱屹然”碑。
《新昌文物志》对此摩崖有简要介绍:“(天柱屹然)在大佛寺内濯缨亭外侧的削壁上。原说南宋朱熹所写,有误。实为明嘉靖时邑人俞应星所写。俞鸿逵在《俞氏萃和祠宗谱·二十九世祖应星公事略》一文中叙述:‘少游南明山,见穹碑镌“天柱屹然”四大字,苍劲古秀,有云鹤海鸥之观。审碑阴跋语,知为公书,始镌于山巅,后人虑风霜削蚀,移而摹诸碑者。窃心往之……公讳应星,字思尹,自为诸生,喜读书,工书。家贫,假馆于南明山之濯缨亭,凿池养鱼,筑小舍,号未了堂,优游讽诵。家无担石,澹如也。中嘉靖甲子(1564)举人,初任江西九江府德化县知县……再任江南江宁府六合县知县……卒后贫无以敛,士民醵资助赙,始能归其柩。’根据这段记载,俞应星书写此字时,可能在中举之前。”笔者复核《俞氏静安坊东宅二房宗谱》,大致无误。南明山有“天柱屹然”碑,碑阴有跋文,可知乃俞应星所书,与朱子无涉。起初四字镌于山巅,后人考虑风霜侵蚀,曾摹刻于碑。今碑毁而摩崖存焉。甲辰年农历腊月十九日,余至大佛寺观此摩崖落款,“星刻”二字尚可辨识,俞应星刻石无疑矣。
俞应星,字思尹,号莘野,明嘉靖甲子科举人。万历间仕丹阳县学教谕,升德化县令,转六合县令。应星家境贫寒,借住南明山之濯缨亭,筑小舍“未了堂”。后宦游他乡,直至卒于六合县任上,才归葬新昌故里。故其题刻“天柱屹然”,盖在中举之前而居于此处时,或可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