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啥好怕的
□陈鲁民
以DeepSeek为代表的中外多个版本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陆续问世,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工智能的快捷、高效、精确、规范,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工作时间。
不过,人工智能的大显身手、八面威风,也让一些人产生恐慌,生出担忧,譬如那些靠文字吃饭的作家诗人。与他们相比,人工智能不仅写得超快,而且写得不错,中规中矩,面面俱到。你绞尽脑汁、宵衣旰食弄出来的东西,人家可能就是几秒钟的事,这让人情何以堪?
然而,人工智能看似气势汹汹、大有取代作家诗人的势头,实际上它还有很多局限性和缺陷,只不过是知识与史料存储量更大,反应速度更快,排列组合的技巧更娴熟而已,字里行间充满了机械呆板的痕迹、似曾相识的情节、缺乏特色的语言。而作家诗人的各具特点,各有千秋,各有性格,各有不同美学追求,无论如何它是学不了的。
譬如,司马迁《报任安书》的悲愤激越,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恢弘气势;王勃《滕王阁序》里的名句连连,崔颢《黄鹤楼》里的巧妙构思;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不拘一格的开头,鲁迅《阿Q正传》别有深意的结尾;曹雪芹《红楼梦》里缠绵悱恻的宝黛爱情悲剧,汪曾祺《受戒》的独特写作风格与人物等,都是AI无法完成,甚至是望尘莫及的。
如果你有了司马迁的坚韧不拔,王勃的才华横溢;有了崔颢的丰富联想,东坡的大气磅礴;有了曹雪芹的妙笔生花,鲁迅的深刻睿智;有了马尔克斯的奇思妙想,汪曾祺的剑出偏锋,那你还怕什么?
正因如此,有实力的作家诗人大可不必为自己的创作前景而惶恐不安,天地很大,路径很多,舞台很美,就看你实力怎样,如何把控了。当然,少许紧迫意识也是应该有的,AI会逼着写作者不写那些拾人牙慧的平庸之作,而是进行更深层次的生活、思考更有特色的写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工智能的出现与广泛使用,是对作家诗人的一次重新洗牌和倒逼激励。优秀的作家诗人,相信都拥有深厚的学识、纯熟的写作技巧,再加上丰富的阅历,深入的思考,合理的虚构,他的创新力与创造力,永远会走在人工智能前面,没什么好怕的。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有著名的“四不讲”,即“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如果我们的作家诗人也能做到“四不写”:前人写过的,我不写;近人写过的,我不写;外国人写过的,我不写;我自己过去写过的,也不写。那么,再强大的AI也没什么可怕的,也对你无可奈何。作家贾平凹就很自信地回答记者说:AI再有本事,也只能合成研究我以前的作品,我下一步写什么、怎么写,它永远不会知道。
当然,那些资质平平,没有形成自己独特写作风格,又不肯吃苦努力的写作者,还真有被AI淘汰之忧。而一个真正优秀的具有个性和独特天赋的写作者则永远不会失业,人工智能只会成为他的助手、拐棍、秘书、资料员、图书管理员,而不会成为他的主人与上司、老板。面对人工智能,作家应该张开双臂,笑脸相迎,与其共舞,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