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蛰”
□杨崇演
蛰,藏也。动物入冬后藏伏于土中冬眠,不吃不喝不动,古人称之为“蛰”。
惊,惊醒。两字相连,即上天以雷鸣惊醒蛰居动物。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就叫“惊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的雷声像是悬在半空的钟声,蛰伏在泥土下的虫子们一惊,就醒了,伸一个懒腰,对自己和身边的伙伴说:春天到啦,是出去寻找食物的时候啦!
前几天,我在小区里跑步,发现一只蜗牛在马路中间停着,也不知它要去哪里。我经过小蜗牛,想想,又走了回来,把小蜗牛捡起,放到路边已经返青的草地上,我是担心有人踩压到它。不过,我这样自作主张改变它出行的方向,虽然是出于善意,怕也是对小蜗牛原本的意愿的一种冒犯吧!
我又在想,没有暖气,没有羽绒服,蜗牛是怎么熬过寒冬的呢?百度告诉我:蜗牛冬眠时,一般会躲在墙角、石缝或是树洞的位置,从足腺分泌出一些粘液,将壳口封上一层防风的薄膜,以此度过整个寒冬。随着春天第一缕阳光的降临,气温逐渐回升,蜗牛们便开始从“蛰”中苏醒。
惊蛰,蛰伏万物,澎湃新生。
一只很丑很丑的蛹,破茧化成一只很美很美的蝶,归功于“蛰”。
一根竹子前4年一直在土里,但从第5年开始破土而出,只需6周时间,就能长到15米之高,归功于“蛰”。
一只蝉暗无天日地生活了整整三年,仅靠树根的一点汁液存活,但在三年后的一个夏季晚间,它爬上树蜕壳,只为了一个夏天的自由飞翔,这也归功于“蛰”。
其实,人也一样,要像那蛰伏的昆虫和植物一样,默默地等待时机,用蛰伏的时光来提升自己,才有机会厚积薄发。
看金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突然想问一个问题:谁武功第一?一个扫地的老僧也!“扫地僧”武功有多高?在少室山的武林大会上,数丈之外他打伤“大轮明王”鸠摩智;第一高手乔峰的降龙十八掌,他凭空接住;他轻松收服并“杀死”慕容博与萧远山,那功夫,简直了得!原来他“蛰”在藏经阁,参透秘笈,潜身修炼,扫尘悟道了43年!
楚庄王曾说:“三年不展翅,是为了生长羽翼;不飞翔、不鸣叫,是为了观察民众的态度。虽然还没飞,一飞必将冲天;虽然还没鸣,一鸣必会惊人。”默默地“蛰”,是为了有一天可以一飞冲天。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不“蛰”他十年八年,哪里能炼就绝世武功?
“蛰”,须有耐力。
张良曾经在秦末大乱前蛰伏了9年,修炼心性、积累学识。正是这些积累,才有了他后来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越王勾践战败后卑躬屈膝向吴国求和,等待时机以再图大业,他的沉潜和隐忍,最终实现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神话。
韩信忍受了胯下之辱,沦落街头,连街边的屠夫都要欺辱他,这份耐得住寂寞的隐忍,与越挫越勇坚守内心的信念与追求,让他最终“名闻海外,威震天下”,也贡献了一个成语——“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导演李安曾经在家里蛰伏了6年时间,6年里,他每日都在写剧本,学习各种知识,琢磨电影的制作过程,不断蓄积能量。6年之后出道,李安先后拿到了两次奥斯卡导演奖。
善“蛰”,必善成。曹雪芹,“蛰”10年,呕心沥血方成鸿篇巨制《红楼梦》;邓稼先,“蛰”28年,绽放出震惊世界的“蘑菇云”;黄旭华,“蛰”30年,为国“深潜”造出大国重器;马克思,“蛰”40年,倾其毕生精力撰写出《资本论》……
不“蛰”,哪能成?现代人,缺乏吃苦精神,没有耐性,总盼望一切速成,巴不得一举成名,恨不能一夜暴富,“快”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分说的形势,一种躲避不开的潮流。饮食“快餐化”,娱乐“快餐化”,阅读“快餐化”……殊不知,无根基、没沉淀,终究成不了大气——只有先过一段“潜水”的生活,日后方能成功地“浮出水面”。
如果蓄能不足、蓄势不够,即使春天到了,雷电来了,且让它“惊”去吧!还是继续静心潜伏着为好,在“五行山”里再“蛰”它个五百年,总有一天,会自动蹦出,修成正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