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腰围
□米丽宏
写了十年文章,我算弄明白了:天下那些至美好的东西,如果没有大智慧,最好不要插嘴。小蛮腰这种好物,我是鼓了好几次劲儿,一鼓,再鼓,三鼓,才战战兢兢腆着脸来置个喙的。
《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里,莺莺小姐唱:“虽然久后成佳配,奈眼前怎不悲啼。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那一掐掐的小腰围,瘦、艳;由不得惹人遐思惹人怜。若换成人高马大、虎背熊腰的胖莺莺,悲啼啼腾挪而来,就不像那么回事儿了。好像,真的失了点美感。
国人崇“瘦”,由来已久。2500年前,楚灵王开的先河,“楚王好细腰”。不过,他喜的是纤细腰身的男子,所以“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不到一年,宫中大臣,面皮都黑黄黑黄的了。
楚好细腰。汉朝喜欢纤腰。魏晋南北朝,同样将腰围一尺六寸的舞人张净琬,当成美的风尚。唐朝,有肥美的杨贵妃,也有“郊寒岛瘦”的诗歌美学;好多诗人瘦得一把硬骨,一匹老驴驮起,就能叮叮当当走过风雪小桥。
但唐朝之后,审美风气还是推重轻盈的“细腰身”:一婉二顺,三媚四术,五魂六骚,七窍八才,久久迷人,一至九的累加,抵不过一袭的苗条。宋朝女人的腰肢,就更细了。柳永《木兰花》:“酥娘一搦腰肢袅,回雪萦尘皆尽妙。”一把就可以握住,比一尺细腰更胜一筹。还有更绝的,评书里边讲:“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杨柳细腰赛笔管。”拿细腰和笔管比,这是什么概念呢?
而今呢,有过之而无不及。赘肉和水桶腰,成为最见不得人的词,若以“赘肉”指人,简直等同于恶毒的咒骂了。“一瘦遮百丑,一胖毁所有”是小资美学的典范。
流行的观点是:一个女人,可以没背景,不可没背影。你身上的所有赘肉,都是向生活妥协的痕迹。于是,甩肉指南适时出台:好身材,便是爱生活;爱生活,便是爱自己。女人,就要对自己好一点。
肥胖是公认的危险因素,减肥是毅力可以改变的事实。就我所知,身边瘦身塑形的朋友,十有五六。为瘦身,有人去针灸,有人去按摩,有人去跑步,有人去火疗,定食谱,学瑜伽,跳肚皮舞……前些日子,一友招饮,让大家观摩历时一月的塑形成果。“瘦”人一出,在座无不赞叹:“瘦了,真是瘦了!”她也宛然一笑曰:“瘦啦!瘦下来的感觉真好。穿不进去、褪不下来的长裙,轻松一套,长拉链一拉,滋的一声,真是好听极了!”
谁不想那惹人爱、惹人想、惹人向往的小腰围!想想都心驰神往。嗯,女人站着,宛如玉立的葱;行动起来,袅袅的,楚楚的,妖冶、迷离。你,一粒心,会不会像水果软糖一样软下来?男人仿若孤傲的鹤,立在那里,亭亭的,凛凛的,俊秀儒雅;你,一腔意志,会不会像旗帜一样猎猎飘起来?
世风追求小腰围,可知小腰围是“表”;“小腰围”之上,那一颗大心的修炼,是“里”。表里澄澈,曰“美”。让我们再想一下,你楚楚的,可是满面戾气、怨气,凶悍刻薄写满面皮;你一头怪发,秋草一样枯,鸡窝一样乱,吃起饭来唯恐落后一点点;你赴个宴,涂脂抹粉厚似城墙,稍微一动,脂粉扑落扑落掉一碗……这般的小腰围,纵使瘦成闪电,又有什么意思呢?
“我喜欢爱读书的女人。书不是胭脂,却会使女人心颜常驻。书不是棍棒,却会使女人铿锵有力。书不是羽毛,却会使女人飞翔。书不是万能的,却会使女人千变万化”。毕淑敏笔下的美,没有涉及小腰围;但这种内外兼修的美真的耐看,不管男女,都很耐品。这样的人,活到老,美到老,动人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