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别称与雅号
□周惠斌
2025年农历乙巳,又值蛇年,灵蛇至日日新。蛇在中国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神异色彩。蛇性阴冷,或有毒伤人,历来有阴险毒辣、神秘尊贵的多重性和复杂性;蛇异乎寻常的生存本能和适应能力,代表智慧和力量;它不断蜕皮、顽强生长,象征蜕变重生和自我更新,寓意延年和长寿。在古代文献和民间传说中,蛇有多种别称,不仅揭示了它的特性,还反映出古人对蛇的不同认知以及敬畏之情。
古籍中,将一种可以兴风作雨的黑色神蛇,称为“蜧”。晋代张协《杂诗十首·其十》曰:“墨蜧跃重渊,商羊舞野庭。”《淮南子》中记载:“牺牛骍毛,宜於庙牲。其於致雨,不若黑蜧。”对此,《康熙字典》作这样注释:“黑蜧,蛇也。”并指出黑蜧潜于神泉,能致云雨。
古代文献中将一种有毒的蛇称为“虺”。《述异记》记载:“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由爬虫类的蛇(即虺)为原型想象出来的,通常生活在水中。而大蛇又有“玉虺”“王虺”之称,如南朝·梁·江淹《赤虹赋》中的“鰅鳙虎豹兮,玉虺腾轩”,《楚辞·大招》中的“鰅鳙短狐,王虺骞只”。
蛇在古代还有多种雅称。当蛇受到外界攻击时,它常以其首尾夹击予以反攻。《孙子兵法·九地篇》记载:“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均至。”后人因此将蛇称为“率然”。三国时期,曹植在《魏德论》中以“首尾争击,气齐率然”,喻指前呼后应的策略。
《南史·梁本纪·元帝》中记载,元帝与宫人在玄州苑游玩时,见到一条大蛇盘踞,周围有许多小蛇,均为黑色,元帝非常惊恐,疑其为妖怪。宫人说,它们不是妖怪,而是钱龙。后来,“钱龙”便成为蛇的雅称,泛指用铜钱串成龙蛇之形,安放在屋顶脊檩之上,祈愿家宅平安、子孙绵延。
“升卿”是古人对蛇的又一种雅称,意指蛇灵动、智慧,具有神秘的力量,以及不可预测的传递信息、预示未来的特质和功能,出自清代厉荃编写的词汇类书《事物异名录》,书中,蛇另有“龙子衣”“担生”“茅鳝”等雅称,但出处均不详。
此外,蛇体形细长,像带子一样,因此民间称它为“带”;由于其外形又如同一条长长的爬行昆虫,所以北方方言中称蛇为“长虫”,《红楼梦》中“长虫”一词就曾多次出现;又因为蛇的外形线条流畅,酷似一张拉满的弓,因而它还有“弓衣”的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