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年龄与黄色

  □张天野

  重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读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直以为这个“黄发垂髫”是指小孩,如今看了眼注释,才发现自己搞错了。“垂髫”是指小孩,古代男子成年要加冠,而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而“黄发”则指老人,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这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在古代,黄色跟年龄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古今汉语里有很多这方面的词汇。不过,大多数带黄词汇是形容年纪小,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词汇吧。

  黄毛丫头。黄毛丫头指年幼不明事理的女孩子,有点戏谑或轻侮的意味。现代口语里常用这个词,与之相类似的还有一个黄毛小子,也是轻视年轻小伙和小孩的一种称呼。这两个词由来已久,莫非咱们中国人很早就爱赶时髦把头发染黄吗?答案当然不是。小孩刚出生到两三岁时,头发有些偏黄。还有,早年间由于营养跟不上,一些十四五岁以下的少年未发育成熟,导致毛发稀疏而发黄。这便是黄毛小子和黄毛丫头的来历了。

  黄花闺女、黄花姑娘。这两个词汇指还没婚嫁的女孩子。黄花闺女这种称谓在我国十分盛行。它们跟发质无关,却跟一种古老的化妆术有关。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就是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两颊画上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木兰诗》中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说的就是此了。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比喻人有节操。两相结合,黄花闺女、黄花姑娘就成了处女的代名词了。民间传说宋武帝女儿寿阳公主曾在蜡梅树下小憩,梅花落到脸上留下花痕,十分娇媚,宫女们纷纷效仿,梅花妆(花黄)逐渐风行天下。据专家考证,花黄起源应该比寿阳公主生活的南朝宋更早。

  黄口小儿。也是指小孩,常用以讥讽别人年幼无知。小孩子的头发有可能是黄色的,但嘴怎么会也发黄呢?黄口出自《孔子家语》:“孔子见罗崔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这段文言很好理解,“黄口”指的是幼鸟,幼鸟的嘴发黄,这才有了这个称谓。再看黄口小儿,实际上把小孩比喻成了幼鸟,这事本身就是一种戏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