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社情民意

  ■吕云祥

  社会治理,需要吸收社情民意。

  何谓社情民意?从字面理解,就是社会情况、人民意愿,准确的解释,社情民意就是指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和人民群众的意见愿望。这些情况是治国理政者、社会治理者科学决策的基础,决定了政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以及政策实施的可行性,直接影响到目标的实现。而要获得准确的社情民意,决策者一定要深入民众基层,实地调查,放低姿态,要善于发现,善于分析,善于总结。

  社情民意,自古有之。因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古代的治国理政者,为了了解社情民意,还专门设置了采诗制度、言官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来了解民风、民情、民意,也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社情民意。这些社情民意在《诗经》以及后来历朝历代的诗词中都有所反映。

  如采诗制度。采诗制度可上溯到周代。周朝设有专门的采集诗歌的官员,所有和文化有关的职业中,采诗官是最古老,同时也是最具有文化品位的一种。采诗官巡游各地,采集民间歌谣,以体察民俗风情、考察政治得失。《诗经》中大部分诗歌都出于此。《汉书·艺文志》说:“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政也。”

  当时采诗的场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远在周朝,一个个有深厚文化素养并且深怀敬业精神的采诗官,步伐矫健地行走在笔直官道上,他们手中摇动着的木铎发出清清的脆响,穿越过官道两旁的小树林和小溪流。那些在田野里唱歌劳作的父老们听到了这木铎声,就知道采诗官来了。如果最近有什么新歌,他们就会放下手中的农具来招呼采诗官。采诗官走近这群农夫,和他们一起坐到树阴下,请求父老将这些新歌唱出来。老百姓唱时,采诗官边听边写,用一柄锋利的小刀在竹简上飞快地刻录着。

  这是一个以诗歌名义走遍天下的工作,采诗官走向民间总是如同蜜蜂飞行在花丛中一样深受欢迎。民间的疾苦往往这样以民歌的形式直接被周天子及其他诸侯所了解,从而有助治国理政。那时的采诗官,相当于现在的民意调查员、新闻记者。可惜,我们无法知道这些采诗官的姓名,他们已经在历史的深处浓缩为一个名词:采诗官。

  那么古代诗歌中到底反映了什么社情民意呢?我们先说《诗经》,《诗经》是四书五经之一,共305篇,分《风》《雅》《颂》,不少篇章就非常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情民意。《诗经》中不少句子大家耳熟能详: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

  关于《诗经》所反映的社情民意,外国人早就提出这个见解。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的专论《从诗经看中国古代的风俗民情》明确说明:《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他把《诗经》看作了解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分列体格、衣著、饮食、居室建筑、农牧、狩猎、渔钓、政府机构、军队、战争等20个项目依次简略介绍。

  《诗经》以后的历朝历代诗词中,也反映许多社情民意,举两首唐诗作为例子:

  一首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再经胡城县》:“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诗意非常明了:我去年曾经路过胡城县城,耳里听到的都是城里百姓的喊冤声。如今我又来到胡城县,听闻这里的县令加了朱绂,升了官职,原来这大红朱绂、大红官袍都是百姓血染成的。是啊,血染红袍,县官在百姓的血泪之中、冤屈声里升官发财了!此诗记述了作者两度经过胡城县的见闻及感慨,讽刺了封建官僚残民以逞的本质,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腐朽,指出了封建社会是非颠倒的现实,同时,也表现了人民的痛苦和愤怒。

  再一首是唐代诗人聂夷中的《咏田家》:“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诗意也非常明白:二月蚕未结茧,早成抵债之物;五月谷未成熟,也已忍痛卖出。这是挖掉心头好肉,来补眼前烂疮。希望帝王之心,化作光明之烛。不照豪华筵席,只照灾民空屋。

  《咏田家》是一首反映民生疾苦的诗,全诗8句40字,展示了唐末农民遭受的严重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广大贫苦农民的深切关怀与同情。这首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鲜明的对比,使得诗歌的容量更为广阔,把贫富悬殊的阶级差别描写得历历如绘,也把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烘托得淋漓尽致,同时充分表现了作者驾驭语言、节制感情的功力。

  其实这是一篇非常有典型意义的“社情民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了“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这样一个怪现象,分析了其原因“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