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不必落寞
□阿紫
文友群里五六十岁者居多,或许因为他们曾经历过80年代的文学热,与那些写网文小说的年轻人不同,这些文学大叔、文学大婶不太关心文章有没有人看,却极看重发表文章报刊的级别。或许因为大多没当过领导干部,对于“级别”的认识常有偏差。比如某某部委所办的行业报,估计也就是个处级单位。就算以他们主管单位论,顶多等同于省级报纸。然而文学大叔、大婶们硬要将之拔高为“国家级”,这样说出去比较有面子。
海外华人中有些文学爱好者,喜欢自编一些报纸,用于当地文友间免费交流,实际上相当于国内的内部交流印刷品,自然不会有稿费。然而这些“报纸”名头大,往往冠以“美国XX报”“西班牙XX报”……有幸在上面发点豆腐块的文友,在自己的个人简介中,必将之排在所谓“国字号”报刊发表业绩之前,以便“文盲”在黑夜里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然而不管怎么显摆,如何自我打气,文友们内心往往是落寞的,作家的“社会地位”毕竟大不如前了。鲁迅小说《风波》里有位“九斤老太”,逢人就会絮叨从前怎么怎么好,如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我身边不少文友随着年纪渐长,都有了点“九斤老太”的味道。
“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九斤老太曾如此叹息。
“80年代中期,我才20多岁,在农村小学教书。因为在一家纯文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有个北京姑娘千里迢迢坐火车来看我,而且不肯回去了……”今年63岁的赵文友常常反刍那段美好回忆。
“去年我出差去北京,火车上邻座是两个姑娘。我对她们说我是作家,有会员证的。她们笑得前仰后合……”50岁的陈文友没能赶上当年文学热,聊起去年被嘲笑的经历,羞愤不已。
其实陈文友过于敏感了,如今市井之中,没人会因为你是所谓“作家”崇拜你,通常也不会有人因此嘲笑你。大多数人的态度是无视,当你是小透明。
遥想许多年前,不少人写封信都有困难,词不达意、错字连篇,需要找熟人代笔。如今全国年产一千多万大学毕业生,写点小文章人人都会,“作家”自然不会像以前那么被人高看。这就如同以前会点英语就是人才,如今英语只是专业技能以外的辅助工具。
其实对于一个真正热爱文学而非文学“衍生物”的人,当下正是创作的好时期。古时候文人需遁入深山隐居才能求得清净,现在你在闹市写作,也没人搭理你,何等清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