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个好名字
□陈鲁民
大千世界,凡事都讲究师出有名,名正事成,长辈给子女起名也是如此,理当慎之又慎。否则,没有一个合适贴切的名字,就会“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必也正名乎”。
古时起名都是有讲究的,要引经据典,早先,公认的规矩是男要从《周易》里取,女要从《诗经》里取,否则会被人笑话没文化,后来也就不那么严格了。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就是来自《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名字,则见于《商颂·那》:“汤孙奏假,绥我思成。”作家琼瑶的名字,来源于《诗经·木瓜》里的“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琼瑶是个起名的高手,在她的作品里,有紫薇、含烟、羽裳、依云、雪珂、吟霜、佩青、紫菱等女主,个个富有诗意,唯美动听,给角色增色不少,让人难以忘怀。金庸也是起名的大师,周芷若、张无忌、杨过、郭靖、岳不群、令狐冲、穆念慈、王语嫣,无不侠气十足,内涵厚重,男的豪情冲天,女的柔情似水,且各具风采,都出自典籍。光听这主人公的名字,就会产生看书的冲动。
当然,也有名字起得不好的,或过于接地气,土得掉渣,显得粗俗没文化,让人轻视嘲笑;或起名过于晦涩,用字偏僻,造作难懂。国学大师章太炎的三个女儿都很漂亮贤淑,知书达理,但因名字起得怪,用字罕见,一般人都不认识,不敢乱念,因而居然无人敢来求娶,一直待字闺中。急得章太炎不得不专门开记者招待会,来解释女儿名字的读音和寓意。
唐代诗人李贺志向远大,勤奋苦学,是个状元的材料,但遗憾的是他爹的名字叫晋肃,犯了当时的忌讳,害得李贺无法参加科举,可惜了一肚子学识才华。
名字起得不好咋办?凑合着用也不是不可以,说到底名字不就是个符号嘛,但如果不想窝囊一辈子,那就只有改名一途。但改名也是有学问有讲究有门道的,改不好也会弄巧成拙。像“文革”时,很多人为赶时髦,都把名字改成了卫东、永红、爱武、文革等,文革结束,又慌不迭地把名字往回改,就挺搞笑的。
我早年有个战友叫马石头,德才兼备,人物帅气,和一个出身干部家庭的女兵谈恋爱,女方对他哪儿都满意,就是觉得名字太土,让人家笑话。恋人的话就是圣旨,马石头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他那乡土气息浓厚的名字,改成了当时很时髦的“伟光”,或许这就是爱情的力量吧。
如果是文人骚客呢,还可以给自己起个笔名,也等于变相改名,叫着叫着,最后人家把其本名忘了。文坛六大家:鲁、郭、茅、巴、老、曹,皆为笔名。鲁迅原名周树人,郭沫若原名郭开贞,茅盾原名沈雁冰,巴金原名李尧棠,老舍原名舒庆春,曹禺原名万家宝。他们的笔名与原名相比,无疑更响亮、更别致、更好记、更有文化寓意,也更容易传播。
想出名大概是所有文人的共同愿望,好的名字,对于提高作家的知名度是大有益处的。想想看,梁实秋与梁治华,莫言与管谟业,梁羽生与陈文统,古龙与熊耀华,二月河与凌解放,萧红与张乃莹,金庸与查良镛,三毛与陈懋平,北岛与赵振开,舒婷与龚佩瑜,苏童与童忠贵,路遥与王卫国,哪个名字更容易被人记住,更便于传播开来,不言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