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的“坑”也是风景

  □朱敏

  王老师写了篇随笔《隔壁老王》,说的是邻居老王夫妇退休后喜欢寄情山水,报团旅游途中被导游们设计又购物又捐款连续踩坑的事。我疑心“隔壁老王”就是王老师自己,因为“踩坑”的心态,王老师描摹得非常逼真。那花了13800元买的墨翠项链、在寺庙捐了3700元买大米供养的心态,没有真实的经历是很少能写得如此形象的。

  当然,在旅游途中,特别是有导游陪同的旅途中,这样的“坑”很少能避免。一个陌生人,非常热情地陪吃陪玩了几天,最后带着不好意思的口吻,对你“坦诚”地说:“各位大哥大姐、叔叔阿姨,下站我们将去XX购物店参观。因为有规定,每个团队都要到此一游,也算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这家店商品货真价实,买与不买,大家自便。如果大家消费了,那就是对我工作的一分支持,我可以赚点茶水钱。”面对这样的“掏心掏肺”,你下车买不买?至于前些年常被媒体曝光的那些带着威胁语气的“你买也得买,不想买也得买”的导游,虽然我没碰到过,但常常会在那些真真假假的“坦诚”面前败下阵来。

  很多年前,去山西旅游。在古城平遥,年轻漂亮的导游带着大家逛了一家又一家当地的特产商店。特别是在漆器店里,给大家说古道今,指望我们这些来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慷慨一把。想不到一车的人都很精明,逛的时候啧啧称奇,掏钱的时候却异常谨慎。上车的时候,导游的眼睛扫过每一个经过她身边游客的双手,当她发现一个人都没买的时候,终于崩溃了:“我是没有底薪的,所有收入全部来自提成,你们一个都没买,我一个上午的辛苦都泡汤了!”当导游带着哭腔说着这些的时候,我不由心生恻隐:“时间还早,我去买一个吧!我看中一个首饰盒。”其实,那个首饰盒虽然漂亮,但比网上卖的绝对要贵很多。我虽然也挺喜欢那个传统喜庆的首饰盒,但是让我下决心掏钱的却是导游那带着哭腔的声音。我不知道她的所有收入是不是全部来自提成,但她的一番话确实能打动人。我一路拎着那个花了六百多元的沉重的首饰盒,搬上搬下,最后搬回了家。用了几年后,那个声称可以“传承”的首饰盒先是外表掉漆,后是抽屉发霉。终于,在一次搬家时,被我扔进了垃圾桶里。倒是“首饰盒的故事”,被我反复写了几遍,一一拿出去发表。其中一篇,还得了一个小奖,换了一千元的奖金回来。

  还有一次是在济州岛,也是报团旅游。那次对我来说是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出国,主要是为了兑现对女儿许下的“中考分数超过县重点高中录取线就陪你出国旅游”的诺言。虽然周围全是中国人,济州岛的风景也没有比我家乡海岛的风景更好,但是女儿很开心,这就够了。导游是个能说会道的中年男人,据说他的父亲是中国人,这激发了我们的好感,降低了一定的戒备心理。在陪了我们三天后,导游用很温暖的声音对我们说:来一趟济州岛挺不容易的,一定要带一些土特产回去分送亲朋好友。当然,这也是对他工作的一点支持。最后,一车的人几乎都买了大大小小的礼物。我买了七千元一个疗程的护肝片,还买了几千元的水晶戒指和水晶项链。回家后,两个疗程的护肝片全被我吃了,虽然导游说过,护肝片能保证五年的护肝功效,但我不知道有没有在我身上起到功效。那套水晶套装,确实很漂亮。但因为很夸张,我一次也没戴过。只是每次打开首饰盒看到它们亮晶晶的模样,我就会对自己说:“我好歹也是出过国的人了!”

  旅途上的“坑”肯定避免不了,只要对你来说不是“大坑”,“踩”就“踩”几个吧!只要身体健康、好好活着,钱是能够赚回来的。那些“小坑”,也是人生大旅途上的风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