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字怎么写
□汪金友
“秋”字怎么写?一年级的小学生都知道,左边一个禾木,右边一个火字。“禾”代表庄稼,“火”又代表什么?用现在的话说,火烧庄稼,就是烧荒的意思。庄稼收割之后,再把没用的秸秆烧掉,以使土地更加肥沃。当然,现在不让烧了。
甲骨文中,“秋”字的形状像一只蟋蟀或蝗虫。因为到了这个季节,正是蟋蟀最为得意的时候,每天晚上,都要唧唧喳喳争相发声。蝗虫也在秋季里异常活跃,个个吃得肚圆脖粗。因此古人就按照蟋蟀的叫声,把它们鸣叫的季节称为“秋”。其中的一把火,意味着烧死蝗虫。
秋天在哪里?有人说,秋天在那绯红的枫叶里,秋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这些都是城里人的视角。其实,真正的秋,不在天空而在地上,不在城市而在乡村,不在山间而在田野,不在清闲而在忙碌,不在歌唱而在行动。
有农谚云: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忙在三秋。古时,人们将秋季的七、八、九月,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到了现代,也有人把秋收、秋耕、秋种,称作“三秋”。抢收,抢耕,抢种,就是一个字:“忙”。
在我们老家冀东农村,连小孩子都知道,处暑割谷,白露砍高粱,秋分种小麦,霜降刨红薯。也就是说,处暑节气一到,就进入了收获的季节。到了秋分,则达到忙的高峰。二茬的玉米还没有熟透,就急急地收割,以抢时播种冬小麦。
很多时候,都是昨日收割,今日播种。这种紧张的劳作,我也亲身体验过。起早下地,中午也不回家。两块红薯一个萝卜,就是午饭,吃完接着再干。哪有心思赏月?哪有闲暇恋爱?哪有工夫旅游?
秋之最大喜悦,在于收获。眼看着一捆捆高粱、一筐筐玉米、一袋袋花生、一堆堆红薯,接连不断运到家里,堆满院、码满房、装满囤,谁不喜上眉头?
这种快乐,城里的文人是感受不到的。你看他们的笔下,多是这样的文字。杜甫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李白说:“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张继说:“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马致远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有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当然,不是每一块土地都有收获,也不是每一处秋天都有风景。曾经看到一条视频,一个农民站在一片被水淹过的花生地里,不住地哀叹:“完了,完了,这一年白干了。”由此可见,即便是在秋天,也会有人欢乐有人愁。为此,我们确定的发展目标,就是共同富裕,让乐者越来越多、愁者越来越少。
人们盼望“秋”是收获之秋,也是快乐之秋。因为贫穷的日子,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一曲高歌一樽酒,全民同钓江河秋。有人钓到了成长,有人钓到了进步,有人钓到了智慧,有人钓到了财富,有人钓到了爱情,有人钓到了幸福。
人人在奋斗,年年有秋天。这里,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也留下了闪光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