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题刻相辉映

  北宋“松石间意”琴

  □李笙清

  琴,又称瑶琴、玉琴等,是中国汉族传统拨弦乐器,位列古代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琴是古代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备之物,东汉桓谭《新论·琴道》曰:“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首。”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粹之一,古琴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从单纯的乐器发展为怡情自娱、养德修身的代表性器物,已成为人们将生活方式艺术化、将艺术活动生活化的真实写照。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得益于与中国文人之间的密切关联,儒家就有“君子无故不撤琴瑟”之说。

  这张北宋“松石间意”琴为仲尼式,木质面桐底梓。通体黑漆,鹿角霜灰胎,金徽、玉轸、玉雁足,整张古琴光亮如新。仲尼式又称“夫子式”。这种造型,古琴中最为常见。古琴长122.5厘米。琴面有蛇腹断纹,底有细密流水断纹。琴背板满刻铭文,均为自上而下排列,连琴名共有文字题刻十二则,印款一枚,是世界上目前所见题刻数量最多的古琴,亦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落款题铭者多为北宋至明清时期的著名文人,如苏东坡、唐伯虎、文徵明、文彭、王宠、石渠等,且以吴地文人为主。背面项间右边的“绍圣二年东坡居士”,为北宋大文豪苏轼题款,并刻有“坡仙琴馆”长方形朱文印。苏轼,字东坡,精通琴艺,崇尚道教,撰有《杂书琴事》,后人以“坡仙”称之,苏州怡园至今有“坡仙琴馆”,旧藏苏轼亲手制作的“玉涧流泉”琴,这枚“坡仙琴馆”印的出现,说明这张“松石间意”琴曾为该琴馆所收藏。绍圣二年(1095)为北宋哲宗赵煦的第二个年号。

  背板右边的琴名“松石间意”和“吴趋唐寅”为唐寅所题,典出南朝梁沈约《宋书·萧思话传》:尝从太祖登钟山北岭,中道有磐石清泉,上使于石上弹琴,因赐以银锺酒,谓曰:“相赏有松石间意。”唐寅,字伯虎,为明中期吴中才子。

  龙池两侧分别刻有明代祝枝山、文徵明、沈周、张灵、文彭、王宠及清代石渠、张金和、沈雒、陈庭鹭等人的题铭。祝允明书法、诗文俱佳,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其题款为:“明月入室,白云在天。万感皆息,琴言告欢。飞飞去鸟,涓涓流泉。临风舒啸,抚松盘桓。消忧寄傲,息焉游焉。”沈周为吴门画派创始人,其款曰:“风瑟瑟,云冥冥。鹤起舞,龙出听。戛绿绮,登紫庭。歌且和,招仙灵。”文徵明款曰:“月明千里,清风七绝。潜蛟飞舞,孤鹤蹁跹。步虚天上,遗响人间。袅袅独绝,飘飘欲仙。”王宠为明代书法家,其款曰:“松涛澒洞,石壁嶙峋。蛟龙出水,鸾鹤下云。”张灵为祝允明弟子,善画工诗,其款曰:“晨飚夕澍,假物喻思。无言之言,情不能已。”文彭为文徵明长子,明代书画家,其款较长,主要论及鼓琴的诸般乐趣:“琴之为物,先圣所作。可以消忧,可以寄乐。如风入松,如泉奔壑。如云在天,如鸟择木。或抚三终,或吟一曲。淑性怡情,云和所独。”另有石渠、张金和、沈雒、陈庭鹭等清代文人的观琴题铭。

  这张古琴琴体浑厚,制作精美,形制典雅,音色优美,众多的题铭或隶或行或草,或行草结合,大多出自历代书画名家之手,其书风各有特点,字体遒劲端整,入木三分,为古琴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是古琴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被专家组鉴定为北宋古琴,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