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人间共圆月
——徐渭咏月诗书赏析
![]() |
| 明代徐渭草书《咏月词轴》 |
□刘孟达
秋高气爽,桂香月圆。无论是阖家团圆,还是身处他乡,这轮照耀了千古的圆月,曾撩起多少文人墨客的灵感和诗意。明代才子徐渭,一生写过1700多首诗词。其中,咏月诗67首,约占1/25,尤以《咏月词轴》等咏月诗词最具代表性。
咏月词
冰轮挂处,有千寻丹桂,七宝层楼。正直一天铺霁,万里横秋。井梧岸柳,伴砧声一叶西流。当此际,征人戍妇,何人不动离愁。
问甚嫦娥灵药,夜夜对青天碧海,应悔曾偷。且喜毕离雨顺,晕少风柔。阴阳变理,问道傍不喘吴牛。影里山河大地,万年长印金瓯。
该诗书作为徐渭较有代表性的草书作品,收藏于山西省博物院。从其只钤“青藤道士”印而未见干支纪年的署款方式来看,大致可推测此卷是隆庆元年(1567)后某年中秋在狱中所作。彼时,可能在解除枷栲的49岁(隆庆三年)至52岁(隆庆六年)出狱前之间。从笔法看,此卷运笔颇近米芾书风的吞吐腾挪、骤雨旋风之势,满纸云烟,奔放狂纵;似奔蛇走虺、戈戟森然。那种“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的滋味,摄人心魄。从结体看,此卷点画连绵,流畅劲健,跌宕多姿,接近徐渭中年临摹祝允明的风格,足以领略到他“八法之散圣,字林之侠客”的韵味。从墨法看,此卷徐渭以焦墨入书,突破了苏东坡倡导的“小儿目睛”古典墨法,开启了书法用墨新时尚,后半幅“离,雨,顺”“阳,变,理”“山,河,大,地”等,用焦墨写出的飞白书,真有云龙雾豹、天泉飞花的境界。细酌慢品,有“时而秋风撕裂、时而山谷盘旋、时而平野回荡”的音响效果,变幻莫测,气象万千。
徐渭的《咏月词》是“汉宫春”词牌的变体。从上阕内容看,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遐想,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冰轮挂处,有千寻丹桂,七宝层楼”,描绘了一幅“圆月高悬,星辉洒地”的宁静而美好的月夜图景。正值“一天铺霁,万里横秋”,晴朗的天空,辽阔的深秋,让人视野开阔,思考深邃。“井梧”和“岸柳”是夜晚静谧的象征,“砧声”是指“捣衣声”。“井梧岸柳,伴砧声一叶西流”,表明随着时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给人以些许的愁怅和落寞。“征人”“戍妇”都是战争的产物,任何战争必然带来生死离别,给老百姓造成无限的伤痛。作者亲历抗倭数年,感同身受。
下阕,作者从“问”起笔,借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倾诉自己“笔底明珠无处卖”的忧愁和愤懑,失意、无奈、孤独……溢于言表。接着,将笔锋转至“且喜”,即“值得庆幸的事”。“毕离”意即“完全远离”(困扰、忧愁等)逆境;“晕少风柔”是指天空中日晕、月晕现象减少;阴霾过后,天朗气清,风调雨顺。这既是一种慰藉,也是一种期待,反映出作者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傍不喘吴牛”出自“吴牛喘月”的典故,说的是在炎热的夏天,地处江淮的水牛看到月亮误以为是太阳而感到恐惧,从而喘息不止。借此表明,面对时势变幻,如果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就不会因为过分的惧怕而失去判断能力。“金瓯”原指金质的盆钵或酒杯,此处比喻国土。“万年长印金瓯”不仅表达作者对国家领土完整的赞美,也是对国家未来长治久安的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