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马·骑马·打马
陈思炳
□陈思炳
宋朝名相寇准有个下属叫丁谓。一次,寇准的胡须沾上了汤饭,丁谓瞧见后,忙上前将他的胡须梳理整齐。这就是广为人知的“溜须”。寇准笑着说:“你是国家大臣,专门为长官擦胡须吗?”丁谓又羞又恼,怀恨在心。但在寇准看来,丁谓也是个有才能的人。寇准不止一次向宰相李沆推荐丁谓,但李沆始终不用。寇准问李沆:“像丁谓这样的人才,你能长时间地抑制他屈居人下吗?”李沆笑着说:“将来你后悔的时候,就会想起我。”过了几年,寇准第一次被罢相,继任宰相王旦评价丁谓说:“丁谓是有些才能,但治国的道理他不懂。以后如果独自当权,必定害国害己。”有人以这番话反复告诫寇准,但仍未引起他的警惕。十几年后,寇准最后一次担任宰相不久,就把丁谓调为自己的副手。从那以后,丁谓一路官运亨通,并取代了寇准。没过多久,寇准就被丁谓的谗言陷害了,一贬再贬,最后卒于贬所。丁谓还将朝中与寇准相善的大臣全部清除。
还有一个现实的例子,云南省纪委宣传部、云南广播电视台拍摄的反腐警示专题片《围猎:行贿者说》中,云南省委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王俊强用“拍马”“骑马”“打马”“落马”来概括拍马者与被拍者之间关系地位的转变,以及双方角力的过程:我跟一个商人认识后,他对我无微不至,表现得像一个忠实的家奴,这是“拍马”;博得我的信任后,他开始在外面“骑马”,以我的名义招摇撞骗,甚至说想要当官找他;到了后期,他生意失败也穷困潦倒了,因为他知道我和李某某的情人关系,就要挟我并跟我要钱,这是“打马”;最终正是他致使我“落马”。
有拍马者,其实是因为有人喜欢别人“溜须拍马”,有了这个市场,才会有人乐此不疲地去“拍”。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笑脸、恭维,投你所好,送你所要,当然他们的付出是需要回报的,没有了回报,他们就会落井下石。反腐案例证明,凡拍马者都有“三部曲”: 先是“拍马”,想方设法,把对方拍得舒舒服服。接着是“骑马”,那马认可了你之后,就可以骑上去了。让他往哪里跑,他就往哪里跑。然后是“打马”,为什么要打呢?因为有时候他也不听话。这时就要用自己掌握的把柄,不断地敲打他,让他老老实实为你服务。想想确实挺悲哀的。一旦让行贿者拿了把柄,牵住了缰绳,不仅要任人驱使,而且随时有栽倒的危险。
要让“拍马”者断了“拍”的念想,就是别让“拍马”者骑上“马”。据《渑水燕谈录》记载,宋真宗曾对宰相说,有一外补郎官才行甚美,等他外放结束,就提拔他为监司。郎官回朝之后,真宗又提及此事。宰相拟好了提拔郎官的奏折,准备第二天上奏。当天晚上,郎官来到宰相家里拜谒,送上厚礼,企图“拉天线”。没想到,宰相奏请提拔郎官时,真宗却改了主意,“默然不许”。原来,这个郎官拜谒宰相的事,已被人发现并报告给真宗。结果,真宗在位期间,此郎官再也没得到进用。历史上还有吕蒙正拒镜、羊续悬鱼、山涛悬丝、周新悬鹅、苏琼悬瓜等典故,都是让送礼“拍马”者没达目的的好例子。古人严厉拒礼防拍之法,穿透历史流传了千年,至今仍然值得品读。面对金钱、物质、美色、爱好的种种诱惑,掌权者如果没有“臣门如市、臣心如水”的定力,就容易让拍马者骑上马,自己走上“落马”的结果。
当然,仅靠官员个人品行遏制“拍马”上“马”之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别让“拍马”者骑上“马”,最根本的是从制度上把关,要用人唯贤,忌任人唯亲,严格执行用人制度。还要靠人民群众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提拔干部先在群众中考察,看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