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帮和“洋泾浜英语”

  □金锡逊

  旧时,阿拉宁波人常常笑话有人英语念得不伦不类,念得硬邦邦,人们就把那些念得不准的英语叫做“洋泾浜英语”。

  考据一下“洋泾浜英语”的来历,实在是和中国近代史密切相关,特别是和宁波人在上海的商业发展史相关,也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兴起相关。

  历史记载是这样的:1843年11月8日,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乔治·巴富尔到上海,第二天,即与上海道台宫慕久议定11月17日作为上海正式开埠日。12月19日,英国驻宁波领事罗伯聃率军舰轮船各一艘,进入宁波港。1844年1月1日,宁波正式开埠,指定江北为外国人通商居留地。这是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中国大门后令人痛心的屈辱一幕。

  由于当时上海的进出口贸易远远超过宁波,而且,那时太平军攻进了宁波等地区,宁波的商人不少逃往上海,并在那里聚集起来,这就形成了宁波帮。

  当时上海的买办有宁波帮、广东帮、江苏帮等几大集团。

  宁波帮买办后来能接替广东帮的头把交椅,主要原因有两点:

  其一,浙江是生丝的重要产地,宁波人做生丝生意有着传统优势,古代就有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美称,并在长江流域有着广泛的业务联系。宁波开埠后出口生丝数额每年不断递增,利润相当可观。因此,与外商的关系有进一步发展。而广东帮控制的茶叶出口则由于印度的竞争而开始衰落,与外商关系逐渐疏远。

  其二,洋行急于要在中国市场倾销洋货,就迫切需要利用上海钱庄这样的旧式信用机构。由于钱庄通过宁波人深入了内地,宁波帮就越来越取代了广东帮,操着浙江口音的人逐渐取代了广东人。

  宁波人杨坊本来只是一家绸布店店员,为了躲赌债,被迫流浪到上海。谁料他的那一口“洋泾浜英语”,为他敲开了财神庙的大门,他轻易地进入了英商的怡和洋行,做起了买办。

  洋泾浜原指上海县城以北郊区的一条黄浦江支流,这条支流分浦东、浦西两段。当初洋泾浜两岸中外商贾云集,有一些略通几句蹩脚英语的人,就充当翻译,在中外商人之间周旋,促成买卖,获取酬金。上海人称他们是“露天通事”(马路翻译)。这些“通事”便用似洋非洋的话,以汉语语法拼缀成简单的英语,于是被称为“洋泾浜英语”。当时就流行着上海话和宁波话拼凑的中英文歌谣:

  来是“康姆”(come),去是“谷”(go),廿四块洋钿(钱)“吞的福”(twenty-four),是叫“也司”(yes)勿叫“拿”(no),如此如此“少咸鱼少”(so and so)(宁波话“咸鱼”发音近似“爱嗯”,“沙”读似少),真崭实货“佛立谷”(fully good),洋行买办“康白度”(comprador),翘梯翘梯(tea)请吃茶,“雪堂雪堂”(sit down)请侬坐,烘番薯叫“扑铁秃”(potato),跑街先生“式老夫”(shroff),麦克麦克(mark)钞票多,毕德生司(empty cents)当票多,自家兄弟“勃拉茶”(brother),爷要“发茶”(father)娘要“卖茶”(mother),丈人阿伯“发音落”(father-in-law)……有趣吧!

  今天看来,历史上那种“洋泾浜英语”既引人发笑,又使人难忘那段商业历史,也算是宁波人在商业上的一个非物质文物遗产吧。

  现在,我们有强大的祖国,繁荣的内、外贸,有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动车代替了骆驼,巨轮换去了风帆。还有无数计的满口流利英语的大学毕业生工作在国内外,“洋泾浜英语”已经成为了历史,同时又是一段不可忘却的酸涩史,因为它在语言学的角度见证了列强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