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河水长蒙山高

  ■刘从进

  “沂蒙”两个字先天带着抒情的成分,我常想把“蒙”字也加上三点水写成“濛”字。沂蒙山沂河水,曾子两千多年前就描绘了一幅理想的图画:“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正值暮春,有幸参加台州市政协常委培训班来到沂蒙山区,大山里的故事写满了我的心头。

  沂蒙七十二崮,崮崮有传奇。崮是四周陡峭、顶部平整的山,俗称“石帽子”。传说玉皇大帝在沂蒙山区插上了72根擎天石柱,后因海龙王的儿子们顺着柱子爬到天庭去骚扰宫女,玉帝一怒之下,挥剑斩断了擎天柱,留下72个柱桩,就是今天的七十二崮。

  1947年,国民党放弃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转而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在沂蒙山区,双方调兵遣将、斗智斗勇,在包围与反包围的惊心动魄的较量中,5月13~16日,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一举歼灭了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成为解放战争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让孟良崮名扬天下。战斗过后,满山萧瑟,满目疮痍,要说孟良崮战役有多惨烈,战后当地老百姓三年不敢上山。

  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有智慧、勇气,有天时、地利,更重要的是人和。解放军打的是人民战争,老区人民的口号是:全面支前,全力支前,全程支前,全部支前;为了革命胜利,不惜拆屋倾家荡产。

  电影《沂蒙六姐妹》中的六姐妹,是沂蒙老区涌现出的女英雄群体,她们在孟良崮战役期间,为部队纳军鞋、摊煎饼、护理伤员,常常是通宵达旦、不分昼夜;每天在山路上来回,一天只吃一顿饭。一个丈夫在部队,由公鸡代拜堂的新媳妇还到娘家搬运物资。身为妇救会长的兰花,在部队需要抢渡汶河时,当机立断,肩扛卸下的自家门板用做桥面,带领村里32名妇女,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手挽手、肩并肩,冒着敌人的炮火架起“火线桥”,让大部队从上面飞驰而过。

  沂南县常山村的沂蒙红嫂纪念馆里,春夏之交,槐花飘香,花絮漫天,村庄在树阴下重重地休息。一个个石砌的小院,稻草铺顶,黄得诱人;石屋、石墙、石凳、石桌、石道地;山楂、青杏、野花点缀其间,生活的诗意扑面而来。置身其间,一下子把人从尘世中切割出来,约上三五好友,好茶一壶,好花静静开,好风悠悠吹,在变幻的光影下,谈古论今,好不惬意。可是一迈进小屋,一幅幅画面把你带回那个峥嵘岁月。我们进出一个个小屋,不停地在历史与现实、残酷与诗意之间穿越。

  红嫂馆共展示了沂蒙100多位红嫂的英勇事迹,每个故事都可歌可泣、感天动地,有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第一人”明德英;有舍弃自己孩子,创办战时托儿所的“沂蒙母亲”王焕于等。当年沂蒙老区人民“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全国解放几十年后,还有红嫂在问:“怎么不来拿军鞋了呢?我家里还有很多。”

  我们开展了现场教学,推独轮车、掷手榴弹、挑担、抬担架……教官很耐心地讲解了各种细节,还向山上开炮,发出了冲锋号。大家用力地扔手榴弹,呐喊着把独轮车推得山响,挑着担子、抬着担架……一个个都成了支前好群众。

  历史渐渐远去,却总在我们的身边响彻着遥远无尽的回声。孟良崮山上有一个不太起眼的和平广场,导游只轻轻地说了一声,并用手指了一下。我从山顶回来,迅速到和平广场转了一圈,看了和平万岁碑,上面写着毛主席的四个字“和平万岁”,碑顶是展翅欲飞的和平鸽。人类饱受战争之苦,我们凭吊遗址,是为了不再有战争。就在早一天,我们参观了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上面讲:百战百胜非为胜,提出了“慎战、止战”的战略思想。战争没有胜利者,理想的世界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的,“和平万岁”,人类需要永久的和平!

  解放后蒙阴人民在孟良崮植树造林,打响了绿化孟良崮的第二次战役。如今山上大树参天,林密草茂,花香鸟语,战争留下的弹痕、创伤一点也找不到了,好像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一样。我努力地看,只见山上一块块乳白色的岩石突出,像潜伏着的一个个士兵,战斗早已结束,他们忘记了回家,如今又来守护这片不老的青山。山上种满了槐树,含有“怀念”“怀想”“怀抱”之意,阳光的影子穿过树阴在岩石和空地上画着图画,如释重负。山上还有独特的金桃石,如今孟良崮已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我们还学唱了沂蒙山小调: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高粱(那个)红来(哎)稻花香,沂蒙(那个)果子(哎)堆满仓……今天“沂蒙山小调”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

  沂水长,蒙山高,槐花飘,孩子跑……宛转悠扬的“沂蒙好风光”在山野间回荡,昭示着沂蒙大地上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