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子陵文化,思言而有信
——《达人严子陵》里的诚与信
应诗虔
![]() |
应诗虔
去年冬天拿到了范立书老师著的《达人严子陵》,这是范老师退休后在身体状况不是很好的情况下,花了近五年的时间写成的。严子陵是余姚“四先贤”中人物历史资料最匮乏的一位,其研究的不易,撰稿的艰辛就可想而知了。
《达人严子陵》的独特之处,是突破了以往对严子陵一向采用的学术研究方法,而是以文学小说的体裁,用人物传记的形式叙述了严子陵一生的故事。在写作方法上,范老师注重严子陵史料的采集,他通过细节上的连接与描述,用经典的话题,使这些核心的史料在小说中有恰当的体现,从而使小说既具可读性,又具传奇性,也使得严子陵的故事更完整了。作为一部历史题材小说,范老师在以史为纲的创作中,注重细节的表达,从而把严子陵的故事讲得既鲜活又生动,每一章都不打断叙述的衔接性和流畅性,让读者在轻松、愉快阅读的同时,又产生一种思想上的共鸣。范老师在后记中提到,他的创作受到了美籍作家哈金的影响,如同哈金《通天之路:李白传》的写法:像一旁观者,把真实可见的历史人物娓娓道来。因此,《达人严子陵》自然更能让大众接受和喜欢。
严子陵的故里在余姚市低塘街道黄清堰村,那里不但有纪念他的祠堂,还居住着很多他的后代。我生活、工作在低塘,在乡贤文化的熏陶下,严子陵的名字耳熟能详。但在读到《达人严子陵》之前,我对严子陵的认知只局限于他学识渊博、不求富贵而甘于清贫的高风亮节形象。通过阅读,我重新认识了严子陵。
《达人严子陵》里,我除了读到了严子陵的满腹经纶、有勇有谋外,还知道了两个我不知道的人物形象。第一个是越女剑高手,他的剑法出神入化,“捷如豹,厉如虎,奋勇当先”;第二个是成功商人,他把家乡牟山湖和上林湖两地的青瓷陶器卖到了长安九市,卖的还有木材、生漆、谷栗、茶叶等,开了很多家严子陵商铺。
除了文学手法的叙述之外,《达人严子陵》还带有很多内在的哲学性。比如在《有桃花红,梨花白》章节中,严子陵带公子游学时的观点是:“人所长,皆学问。带他们走到哪,讲到哪,学到哪。”又如《真名士,自风流》章节中有“世上并不缺人才,最缺是诚信”的表述,让我们在阅读严子陵故事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严子陵文化的哲学思想。
严子陵是余姚“四先贤”之一。范仲俺在《严先生祠堂记》中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作为一位广为传颂的历史人物,严子陵的高风亮节与人格魅力,已是儒家文化的一种精神代表,我们常常在李白、苏东坡、杨万里、徐渭、梅尧臣等古人的诗句与笔墨中了解严子陵。读完《达人严子陵》,给我感悟最深的是严子陵的诚信。书中用了三个故事。
一是“立下契约亦是言”。严子陵初入商界时,购进了一块山地,过了没多久,有一胡商找上门来,请求严子陵将地转让给他。胡商说自己本钱有限,希望严子陵低价出让。严子陵觉得反正这块地闲着荒着,不如转给胡商让它早出效益,也为当地农作作些贡献。就把山地以原价对折卖给了胡商。后来胡商的父亲得知了此事,觉得儿子做事太过分,拽着儿子前来补上钱款,但被严子陵拒绝了。严子陵说,双方已经立下契约,再没补钱一说。
二是“酒后豪言亦是言”。经商成功的严子陵,有一次回到家乡余姚。乡里的“三老”在亭长的陪同下,来到严子陵居住的夏荷庄,想让严子陵捐些财资为家乡做点好事。严子陵爽快地答应了,不久即为家乡造了七座桥。县令得知后,命人用八抬大轿把严子陵请到县衙宴请,醉酒后的严子陵在饭桌上对县令说:“我要为家乡造四十九座桥。”第二天,“三老”上门询问,酒醒后的严子陵明白自己是酒后豪言,再造四十二座桥,倾尽家产也不够啊!但是严子陵说,自幼长在舜帝故里,舜的品德感化于心,酒后豪言亦是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为了筹齐造桥财资,严子陵只好重拾买卖。
三是“盟誓谏言亦是言”。那一年,真定王刘杨投向王郎,在汉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严子陵力谏刘秀抗住舂陵旧部重压,下决心与刘扬联兵。当时,他为表明自己的忠诚,抱拳对月,提出与刘秀立约,曰:“待文叔面南称帝之时,绝不求一资半级,唯愿逍遥四海,享文叔开创之太平盛世。”在刘秀成为皇帝后,多次邀请严子陵进京为官。可是严子陵想起了当年的盟誓,就回绝了刘秀。
以上三个小故事表达的皆是儒家“五常”中的“信”字。《论语·学而》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达人严子陵》中的“信”,同样代表着严子陵的风骨,它时时告诫着我们要恪守本分,以身作则,这也是《达人严子陵》传递给读者的精神力量。我想一本优秀的书,就是能让读者有眷恋、共鸣、感悟和启发,《达人严子陵》这本书,无疑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