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访戴真名士

——赏元代张渥《雪夜访戴图》

元·张渥《雪夜访戴图》

  □胡胜盼

  “雪夜访戴”,是南朝文人刘义庆所撰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记载的一个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故事。上海博物馆馆藏元代张渥《雪夜访戴图》轴,即是以此作为素材创作的一幅传世名画。此图描绘《世说新语》中东晋王子猷雪天乘舟夜访戴逵,及门而不入,谓“乘兴而行,尽兴而归”的故事,反映出王子猷率真洒脱的名士风度。

  《世说新语·任诞》所载以王子猷于雪夜中赏雪吟咏、驾舟访友、至门而返的故事,表现出魏晋名士放达与自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刻意突出晋人注重过程、忽略结果的潇洒人生境界。从中可以看出玄学“得意忘象”等命题对晋人人格精神的影响,极富生活哲理。故事中提及的戴逵,也是东晋时期一位著名的隐士,诗文、书画都有很高的成就,又善于鼓琴,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雕塑家。戴逵为人性情高洁,身在乱世却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常以琴书自娱。当时,武陵王司马晞听说戴逵是一位鼓琴的能手,便派人去召唤他。戴逵当着使者的面将古琴投掷在地上,气愤地说:“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之后,他就搬到会稽剡县(今嵊州新昌)。虽然朝廷多次召他回朝做官,但都被他以父亲病重为由婉言推辞了。

  张渥(?~约1356),元代画家。字叔厚,号贞期生、江海客,祖籍淮南,后为杭州人。博学多艺,累考科举不中,遂致力于诗画。善画人物,学李公麟白描,也有人说他学南宋梁楷。笔法细劲,形象生动。《雪夜访戴图》,立轴,纵91.1厘米,横39.3厘米,纸本设色。《雪夜访戴图》是一幅山水、人物相结合的佳构,作品对雪溪(剡溪)具体环境的描画着力较少,而侧重刻画王子猷坐于船中的神情,表现隐逸之士的高洁品德与情怀。画幅下端为山石河岸,岩石横列,坡岸有一棵树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曲直向上,树上长满疤结,树叶已凋落,呈现出一派严冬的气象。画幅近中间部位,画有扁舟,船上搭有宽敞的船棚,孤舟一叶行进在溪流中。船窗内端坐一位高士——王子猷,双手拢袖,在船舱内读书,双目凝神,专心致志。船尾的船夫以袖裹篙正在使劲撑着船篙。该图人物造型准确,虽仅寥寥数笔,却将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神态自然,神形俱在。在构图上,作者采用近景构图,着重突出正行驶的舟楫,画面有意侧重画出主人翁双手拢袖、寒木脱尽树叶、船夫畏寒瑟缩等,以衬托出雪夜寒意的情景。此图曾经清人潘延龄、宫子行、何瑗玉和乾隆内府以及近人庞元济收藏。图上有清高宗弘历题诗:“雪夜觉来乘兴行,剡溪沿溯一舟轻。传神恰是斯时好,较胜门前著语情。”图上署款“叔厚”,下钤“叔厚”白文方印、“游心艺圃”朱文方印。

  张渥是元代在继承和发展人物画传统方面作出过突出贡献的画家。他的人物画法继承了李公麟白描画法的长处,在当时已享有较高的声誉。明清以来,他的线描技法更被奉为“人物十八描”之一“铁线描”的典范,产生深远的影响。《雪夜访戴图》轴,也可以看到作者运用以线描为基础的白描画法塑造形象的功力。此图风格是传统的白描画法,它纯以线条来描绘物象的形态。这种技法优美而又有骨力,极富概括性和表现力。人物造型采用细劲的“铁线描”,线条简练明快;面部须眉细致生动,目光炯炯有神。树石采用白描与水墨相结合的画法,线条有长短、粗细、曲折、浓淡、疏密的变化,很有节奏感,使整个画面在雪后宁静的气氛中,显示了大自然的生命活力。人物的衣带、船帏、树干、坡石略加淡墨渲染,加强了不同物象的质感、层次,从而收到了状物传神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