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杖之趣
孙丽丽
□孙丽丽
王维诗云:“悠悠策黎杖。”手杖在我国汉代已出现,唐宋时手杖已盛行。
老人最佳的健身方式莫过于健步行走,老年人膝关节多有损伤,手杖是老人的手足,有辅助行走,充当“第三条腿”的作用。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曰:“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证明从古至今,手杖乃是老年人的常备之物。
古人手杖喜用藜杖,“藜”是一种一年生的草,茎老后像树干枝,可以做杖,价廉且轻便。据说江苏镇江焦山产一种杖竹,为焦公杖,自然弯曲成扶手,不需人工,传说汉末焦光隐于此山,焦光植杖于山,活而成林。
颇喜欢苏东坡《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有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豪迈超逸之情。唐代诗人白居易,官至刑部尚书,退休后仍用竹杖,其诗云:“手把青筇杖 ,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 ,知我是谁人。”流露一种闲适怡然之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归来倚杖自叹息”,手杖使人暮年获得慰藉;杨万里“杖藜小倦且须行”,淡泊恬静,享受人生,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境界。
手杖曾作为尊老的标志。《礼记》:“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还记载:“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这里的“杖”,既指实物,又用来作尊重老人的代称。
清人曹廷栋其竹杖铭曰:“左之左之,毋争先,行去自到兮,某水某山。”“左之左之”指扶杖当用左手,则右脚先向前行;杖与左脚随后,步履方稳健。并刻有《杖铭》:“恶乎危,恶忿懥。恶乎失道,于嗜欲。恶乎相忘,于富贵。”借以自警,其实真正使人产生危险的是缺乏修养、贪图享乐、损人利己。
杜甫《暮归》:“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看来古人50岁就开始用手杖了。李白60岁那年,在流放途中遇赦,东回浔阳重游庐山,一路高唱着:“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持着一根镶着绿玉的仙杖,在雄伟、清幽、秀丽的庐山风光中漫游。
过去,王公贵族中的男性老人用“龙头杖”,女性老人则用“凤头杖”,如今在京剧道具中仍常见。古戏中,曾见北宋时期前朝皇帝赐予杨令婆的拐杖,杖柱以珍木镶以青玉,雕琥珀于扶手,饰黄金于龙头,流苏香囊,绿碧青丝,葳蕤生光,豪华至极。古诗云:“手持十节龙头杖,不指虚空即指云。”表达了扶龙头杖的“尊老”渴望和寿比天高的梦想。
当然,老人心中还应有一根手杖,于夕阳余辉走出一路亮丽,老柏新枝摇翠,晚春幽花依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