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文官制
吴钩
□吴钩
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到隋唐的三省六部,中国很早就告别了封闭的贵族统治,建立了一套开放的文官制度。文官制的核心就是权力运行的理性化,官员的分类、职能、考试录用、考核、奖惩、培训、晋升、调动、解职,权力命令的发起、传递、审查、执行、反馈、问责,都有完备的制度与程序可遵循,从而最大限度地隔离私人因素的影响。显然,对于皇权来说,文官制起到了束缚的作用。
因此,那些不欲受到约束的帝王,都会产生突破文官制的冲动。他们的惯常做法是在文官编制之外,另行成立一个非正式的班子来执行皇权,借以架空文官机构的权力。如西汉武帝启用了一个由宦官、侍从、外戚、尚书(皇帝的私人秘书)等亲信、近臣组成的“内朝”,将“三公”领导的“外朝”撇在一边;明朝干脆废掉宰相,另立内阁,内阁实际上就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几乎每一个王朝都有“内朝”预政,权力的运行出现严重的非理性化,唯独宋朝三百余年,没有形成破坏文官制的“内朝”,文官制的运作非常稳定。
宋人的国家治理思路,可以用两位文官上奏给皇帝的意见来概括:一、北宋吕公著对神宗说:“自古亡国乱家,不过亲小人、任宦官、通女谒、宠外戚等数事而已。”二、南宋洪咨夔跟理宗说:“臣历考往古治乱之原,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换言之,宋朝文官集团清醒地认识到宦官、女谒、外戚这些非理性势力的破坏性,要求公权力在文官制框架下行使(政出中书)。
宋朝不立“内朝”,对宦官、女谒、外戚这三类最容易借皇帝之势破坏文官制的“皇室身边人”的防范甚严。对待外戚,宋室一方面“养之以丰禄高爵”,另一方面又“不令预政,不令管军,不许通宫禁,不许接宾客”,所以两宋也没有出现招权擅事的外戚集团。
宋人对宦官势力的遏制也远比汉、唐、明三代严格而有效。宋人自认为本朝“宦寺供扫洒而已”,当然不够实事求是,因为宋代宦官实际上是允许参与政务的,包括率军作战。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宋代确实没有出现宦官窃权乱政的情况。原因何在?《宋史·宦者传序》说得很清楚:“祖宗之法严,宰相之权重。”也就是说,宋朝的法度与文官制,是有力量节制宦官势力非理性生长的。
最后来看看宋代对后妃权力的约束。宋代多次出现过太后“垂帘听政”,但从总体上判断,垂帘的太后都谈不上专权、乱政,反倒留下了贤名,宋孝宗就曾夸耀说:“本朝后妃却是多贤。”不过宋朝后妃临朝而不擅权,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并不在于她们“多贤”,而是因为后妃只是特殊情况下的暂时代行皇权,更不可能侵夺宰相、百官之权,宋政府基本上还是按照“权归人主,政出中书”的原则运转。而且,一旦女主出现权力膨胀的苗头,还会受到文官集团的抗议和抵制。宋代在先后出现多位太后垂帘听政的情况下,居然做到无女主祸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从中也可以看出宋代权力运行的理性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