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阴道上桂花初
王太生
□王太生
“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读唐代羊士谔《忆江南旧游二首》,仿佛走在江南古道,置身桂花树下,嗅到一股淡淡的桂花幽香。
桂花初,淡黄的花蕊刚刚绽放,零星地,还没有完全打开,未形成阵势,光线透过枝叶洒在地上,一股若有若无的清气,在空气中传播——它们可能是一些早桂。
我有时在想,一个崇尚古典、心怀梦想的人,一个追慕古今、内心丰盈的人,无论怎样忙碌,似应该抽出时间,走一趟山阴道,去嗅一嗅历史与时光深处的桂花幽香。
穿朴素的鞋,到这样一条既有历史、又有风景的古道上走走,会碰到很多故人,以及过去的马骡驴车辙印。
江南的一条著名驿道,就像现在的入城主干道,人声熙熙车马喧,有时甚至还会堵车。山阴道上,走过求学的书生、游览名山大川的诗人、怀揣小本钱做生意的人……
桂花初,几个人站着闲聊,山阴道上的桂花,就不知不觉地开了。桂花是清晨开的,还是傍晚开的,没有人注意到。
在丹桂飘香时节,走一趟山阴道,现实又空灵。因为古道还在,虽没有过去那么完整,但它至少能跟你来一次精神徜徉,时空交错之间,抚今追昔。
有风景和故事的路,起码不是一马平川,而是高低起伏、曲折婉转,还有许多桂花树。
人在山阴道上,渺小如豆。既是看风景,又是看热闹,古今红尘之中的大热闹。
多年前,我还是一个少年,向往古越的那条风雅石板驿道。彼时望文生义,总觉得那条道在山的北边,盘山而上,翻越了一座山,绍兴城便到了。
访古越,我是从萧山坐绿皮慢车一路东行,自然见不到山阴道,其时也不知道这条古代官道在哪儿。在绍兴城里,骑一辆自行车去大禹陵,沿途所见的山陵土岗、拱桥、乌篷船,以及路两边的野花闲草,也弄不明白哪一段才是与古代山阴道重复,或重叠。
有些地方,必定要经过。后来,和朋友去丽水,夜晚驾车,经过绍兴、诸暨一段,望着窗外蓝幽幽的山峦,大概山阴道就在附近。
桂花初,淡淡的香味,由远及近。
隔着一段距离,体察不到其间的意境,走一趟山阴道,也不枉读过的那些古诗,看过的那些旧画。
山阴道为何有如此魅力?一缕风吹来,桂香阵阵。我在王维的《山阴图》中看到一人在舟上,数人坐山石,或走神,或喁谈,他们吹着唐朝的风,坐看云起,都是舒服的姿势。
什么是让人舒服的姿势?淡淡无为,面目平和,呼吸均匀。这些,古人在山阴道上都做到了。走在山阴道上,吐纳草木清气,嗅着溪流水香,让人心情舒畅。
古人走过的道,一条诗与画的道路,或者说,要领略江南的诗与画,必经山阴道。
王羲之兰亭曲水流觞,在绍兴城的南面,你去寻它,也必须从山阴道出发。
徐渭在山阴城里作画,青藤书屋的花架下趴着一条老狗。
绍兴城里还有一坛黄酒,摆在某个小餐馆的朴实木桌上,那个叫“女儿红”的酒,就算不喝,说着也觉得好听。
山阴道有多美?王献之说它:“云生满谷,月照长空,潭涧注泻,翠羽欲流,浮云出岫,绝壁天悬。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在古人眼中,山阴道与钱塘西湖同属清奇。
鲁迅在《好的故事》中回忆:“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他,大概是坐在船上看山阴古道。岸上,有人世万象。
当然,还有你虽看不到,却渗入心脾的醉人幽香。这种香气,是用呼吸和心性去感受的。
桂花初,山阴道上行,风景自在,清香扑鼻。一边走,一边看,内心妥帖。走一条道,就会想起从前在这条道上走过的人,他们从早晨出发,一路走到天黑,走到了远方。徒步去走山阴道,是一段文化孤旅。一条路与一个人,也许只是一种象征。
古道桂香,醉人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