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杯换盏与推心置腹
游宇明
□游宇明
我从不反对成年人一定程度上的推杯换盏。这里强调成年人,是由于孩子还在发育期,不应该喝酒,以免影响身体健康。在我看来,不动用公款的适度的推杯换盏至少具有这样几个意义:拉动餐饮业的消费,促进经济发展;联络熟人、朋友之间的感情;化解自我内心的孤独。有人说:朋友要走动才亲热,这是有道理的。
不过,推杯换盏毕竟是一种极其表面的交往,喜欢以这种方式相处的人可能心心相印,也可能同床异梦,它与我们向往的推心置腹是两条铁轨上的列车,并不天然相交。换句话说就是:经常推杯换盏的未必推心置腹,能够推心置腹的也未必需要时时推杯换盏,有时,过多的推杯换盏会让人误以为彼此已经推心置腹,从而使我们的人生不觉间呈现风险。
在我看来,推心置腹具有很高的门槛。两个人在一起,学历不一定要一致,职位也不一定要相等,但对人生、社会、自然的观念必须相近,基本价值观差不多,聊起某个话题才可能共鸣,也才有推心置腹的可能。当年的曾国藩与其幕僚赵烈文官位、权势、声望都极其悬殊,两人却可以在一起毫不顾忌地讨论可能杀头、灭族的敏感话题,无他,就是价值观相合。做不到这一点,你说什么我必呛,我讲什么你必驳,甚至还拿你的话四处传播,最后自然只能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人与人之间最难得的是信任。不信任别人,心里有话肯定不会向人倾诉。高度认可某个人,知道他不可能出卖自己,内心有欢乐才想与之同享,内心有忧愁才想与其分担。我们向任何一个人的推心置腹,其实都是在暗示他:我对你的人品高度信赖。
推心置腹也需要性情相投。有人往往把性情相投与价值观一致混为一谈,我觉得不太对。价值观指的是某个人对世界各种事物本质的判断,而性情指的是我们与自己、别人相处的外在方式。行走尘世数十年,我觉得自己特别喜欢热情、乐观、直率的人,遇上这种人,每每会轻轻松松地将心里话端出来。相反,碰到冷淡、感伤、有城府的人,我内心也会天然地长出一副盔甲,觉得一些话宁可烂在肚里也比得不到回应强。
一个人想要做到跟朋友推心置腹,不可以将赌注全部押在对方身上。自身品行恶劣,谁跟你交往都可能受到伤害,别人一定会躲你远远的。相反,个人操守出众,遇事替别人着想,你想跟谁推心置腹,那个“谁”就会乐意接招。胡适欣赏陈寅恪其人,经常对他讲心里话,陈寅恪也相当认可胡适。1940年,蔡元培逝世,国民政府要求有关方面选举中研院院长,陈寅恪力挺时在美国的胡适,这就是一种非常动人的知己之间情感的双向奔赴。
除了品行,我们也得有点内涵。让人吃饱穿暖,是雪中送炭;与人推心置腹,则属于锦上添花。雪中送炭,必不可少;锦上添花,人家则可能非常挑剔。一个人两腹空空,什么见识也没有,别人会觉得同你推杯换盏都多余,哪里有兴趣推心置腹呢?你有学养、有见识、有过人的才情,就不一样了。朋友跟你在一起总觉得受益匪浅,每次相别都恋恋不舍,他怎么会不跟你交流,怎么会不对你说真心话?
朋友之间推杯换盏有它的意义,但更高的境界无疑是推心置腹,而要实现这个目的,我们既要学会选择他人,更要懂得美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