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白居易人生华丽蜕变之地

白居易画像

  □祝云土 赵子安

  唐贞元四年(788),距离安史之乱后15年,17岁的白居易随父亲寓居衢州,继而在三衢山下渡过了他一生中极为重要的三年……

  不安的漂泊 终归心入衢州

  白居易生活在一个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年代,大唐帝国的辉煌已成为过去。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希望自己的孩子乐天知命、无忧无虑,故而取字“乐天”。

  但事实却非人愿。少年的白居易因李纳反叛开始了奔波流离的岁月,从新郑到徐州,从徐州到江南,常年避难,受尽世间疾苦,5岁开始学诗、9岁懂得声韵的他就这样度过了本应宽裕且充满乐趣的少年,最终寄居在江南的叔父家中。

  然而或许因受其父亲忠义护国之举,加之养母陈氏的昼夜教导、循循善诱,看尽世间苍凉的他养成了坚韧不拔的品质,到衢写下人生的第一首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一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让我们看到了他重拾人生、阳光面对生活的风骨。

  苦节的修学 心志渐已成熟

  贞元四年,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因对社稷有功,被授予衢州别驾。当时的衢州府衙就位于现今的府山。在苏杭目睹房孺复、韦应物风流儒雅刺史生活的白居易,开始憧憬仕途,寄希望于以才华征服当权者,鱼跃龙门,于是牢记父亲广学博思、不可浅尝辄止的叮嘱,开始了他在衢州三年的“苦节修学”,坐落于峥嵘岭山间的正谊书院也就成为了白居易每日的打卡点。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其作诗天赋得以显现。

  “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

  多年以后,作《与元九书》时回忆起在衢州的那一段苦读岁月。眸子里面总是一晃一晃的,好像飞着挂着珠,动不动就数以万计。这大概是天下所有学子都曾有过的情形,白居易也不例外。也正因为如此的勤奋好学,为他后来“十年之间,三登及第”一展抱负,兼济天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三年的读书时光,更让白居易看清了世道的炎凉、人情的冷暖,心志渐渐成熟,多了一分“人间世事何时了,我是人间了事人”的冷静与睿智。从离开衢州的那一刻起,他不愿做一个庸庸碌碌只图荣华富贵的官僚,而要做为大唐长治久安、为天下黎民百姓代言的斗士。

  山水的寄情

  灵魂得以休憩

  久居衢州的白居易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文友,其中最为后世文人称颂的莫过于与徐州符离的“五才子”。“心畏后时同励志,身牵前事各求名。问我栖栖何所适,乡人荐为鹿鸣客。”六人经常互访游玩,写诗唱和,相互勉励。

  深陷衢州山水的白居易在游历江郎山时,更是对具有丹霞风貌,有着飘渺烟霞的江郎山寄情一番。“林虑双童长不食,江郎三子梦还家。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来往共烟霞。”希望自己能生出翅膀来,与江郎山相依相伴,沉醉于飘渺的烟霞之中。

  偏安一隅的衢州,让白居易在美丽山水间、宇道观中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佛、道思想的影响,灵魂在烟雨江南里得以洗涤,开创了中唐时期诗歌创作的平易之风,更影响了其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用佛、道思想缓解仕途的苦闷与烦恼,用来生之缘解脱感情与死亡的念想与恐惧。

  痴情的念想 情愫伴随永远

  白居易的感情史和后来宋朝的陆游极为相似。白居易在徐州符离期间就有了自己心仪的女孩,名叫湘灵。两人自幼一起长大,朝夕相处,青梅竹马。“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在白居易的眼中,湘灵胜过天仙,在碧纱窗下教鹦鹉说话的倩影宛如一幅美景。

  但他深知白家虽一时窘迫,也算是书香门第,世代为官,而湘灵家为平民家庭,世俗与阶层的禁锢,两家人不可能结为姻亲。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拗不过母亲,唯有寒窗苦读考取进士,方能获得与母亲“谈判”的资格。但思念之情总是在夜深人静或独处一处时涌上心头。长年的苦读、仕途的挫折、感情的困惑让他内心的情绪在后来的诗歌中得以爆发。

  “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干独自愁。”每每登临高处,白居易禁不住回头眺望,以致泪流满面。“夜半衾裯冷,孤眠懒未能。笼香销尽火,巾泪滴成冰。为惜影相伴,通宵不灭灯。”说湘灵其实也在说自己,用怀己的手法表达心情的孤寂冷清和对恋人的期盼。直至而立之年,两人都无法结为伉俪,白居易深感宿命使然,写下了“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的千古绝句。

  初心的不改 乡愁写在诗中

  贞元十九年(803),离开衢州12年之后,32岁的白居易与元稹一起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在朝为官的白居易并没有忘记衢州,时时刻刻关注着衢州。“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批判朝堂官宦骄奢淫逸的同时,不忘发生大旱的江南和已经人吃人的衢州。衢州自唐朝以来经济发达,远超众多州郡,白居易战乱后在衢州度过了衣食无忧的三年,也正因为如此,白居易一方面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揭露朝廷腐败和社会的不公,另一方面在诗句之间流露出对三衢百姓冷暖的担忧。

  熟读白居易的诗歌,我们会发现,被称为“诗魔”的白居易和我们常人一样,有着相似的苦辣和酸甜、坎坷与挫折、磨难与煎熬,字里行间总能感受到他奋斗与解脱的历程。而在衢州这段时光里,恰是其经受、感知这世界后的华丽蜕变。拂去沉沉的历史尘埃,就能感受到他三年的“苦节读书”,为摆脱窘迫命运而孜孜不倦,为追求天长地久而一生所念,为心系天下社稷而心思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