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模范教师”的另一种可能
孔德淇
□孔德淇
微观点: 教学是一项个体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教师智慧的火花,以及灵性的闪光。只有教师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个性才有可能得到全面的激发。
“一个有趣的老师,必定拥有个性化的灵魂。”近期,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B站发布了教师节特别企划片,打破对教师的传统定义,让人们看到更多新模范老师的教学风格,迅速走红社交网络。该影片提到,不是只有规规矩矩才能教出好孩子,也不是只有一板一眼才叫好老师。只有个性的灵魂才能引导孩子们抵达丰富且精彩的彼岸。
教师这个职业,过去一直被传统的期待所束缚着。每逢教师节,人们似乎在赞美老师的同时,也给老师描摹了画像:必须是完美无瑕、无私无欲,符合某种特定的奉献形象,才能配受到赞美。
然而,现实中那些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往往并不是那种被认为“模范”的传统形象,而是那些个性有趣、充满爱心的老师。他们教学的方式与众不同,敢于尝试新的方法,愿意走出课本的框架,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善用音乐、游戏或者其他富有创意的方式来教授知识,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更具意义。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可能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个性化”老师的出现变得尤为重要。事实上,个性鲜明并非目的,而是手段,为的是成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这些老师的教学之所以能够呈现出独到的风格,很多时候并非天赋使然,实则是他们在背后下了一番苦功夫,不仅注重勤奋工作,更善于总结思考;不满足于机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主动适应形势变化,主动积极探索。
归根到底,教学是一项个体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教师智慧的火花,以及灵性的闪光。只有教师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个性才有可能得到全面的激发。这也启示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仅仅要成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做学生们的引路人,在思想上树立教育理想,不满足于现状;在精神上充满自信,勇于面对挫折与磨难;在行动上不人云亦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只唯真理,有批判精神和进取心。当我们的教师都敢于个性化教学时,我们的教育天地才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伴随着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又一次站在新的起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广阔,教师群体也将拥有更大的展现舞台,呈现更多的个性色彩。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师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夯实专业的理论知识,树牢“杂家”的角色意识,练就不拘于时的胆识,形成富有生命力的个性化教学,以独特的教育风格吸引每个学生。
模范从来不是一种固定的范。无论是什么样的老师、怎么样的上课方式,只要能让学生学得开心、听得进去,就可以是模范老师。教师节不仅仅要向那些传统模范老师致敬,更要对那些有趣、个性化的老师予以认可和赞扬。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影响着学生的一生,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是无法用言语来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