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直播,老树开新花
杨朝清
□杨朝清
微观点:用互联网赋能非遗项目,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美美与共”,富有时代感的“非遗+直播”成就了“67岁直播间又成明星”。
1976年,20岁的兴叔正式登台表演。凭借“做戏”的收入,兴叔很快娶妻生子,还在上世纪90年代初盖了新房,辉煌一直持续到1996年左右。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广东高州木偶戏一夜之间没落了。去年年底,兴叔开始直播。如今,固定粉丝10万+的兴叔除了准备演出,还拜访木偶戏老艺人,搜集木偶和戏本。
在物质匮乏年代,既没有智能手机也没有电视,当地老百姓白天干活,夜晚最大的娱乐消遣就是看戏。俗话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拥有一门手艺是不少农民安身立命的支撑。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兴叔成为十里八乡远近皆知的“明星”,虽然兴叔常年在外演出“生儿子的时候他都不在家”,但作为受欢迎的木偶戏艺人,他也在演出中得到丰厚的回报与激励,成为某种意义上的“香饽饽”。
从最繁盛时期茂名地区的高州木偶戏艺人多达上千人、不少老艺人远赴海外进行交流演出,到后来的迅速没落,高州木偶戏的境遇,也是不少非遗项目命运的一个缩影。从昔日的风光无限到后来的无人问津,不少手艺人迫于生计都转行了,兴叔也回家务农,之后又到砖厂和水泥厂打工。虽然已经20多年没有演过一场完整的高州木偶戏,但兴叔始终没有放弃对木偶戏的热爱与坚持。
人们是否不再需要高州木偶戏了?这个曾经在兴叔心头萦绕过千万遍的问题,如今因为直播有了答案。每晚大约有30万名观众走进“兴叔木偶戏”的直播间,这显然是兴叔和他的同行当年任何一场演出都无法企及甚至无法想象的盛况。互联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一些非遗重焕生机、重新发光发亮。
“67岁直播间又成明星”不仅让一位老手艺人实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也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不论是搜集木偶,还是对戏本进行电子化处理,直播演出的收益来源于非遗项目,反过来又促进了非遗项目的延续与发展。“非遗+直播”缩短了网友们与手艺人的连接距离,用动态、活态传承激发了非遗活力。
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喜欢具有历史感、年代感的老戏曲、老手艺的,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实际上,“兴叔木偶戏”的粉丝平均年龄才20多岁。每隔一阵子,总有年轻粉丝上门拜访,其中不少是前来研学的学生。正如一位纪录片导演所说,“好内容和新人类之间并不存在隔阂”,借助互联网平台,老艺人也可以和年轻观众实现更多“文化的相遇”。
对历史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让一些年轻人在“非遗+直播”上找到了精神文化诉求的出口。纯粹地、执着地、充满敬畏和感情地去做一件事,让老手艺人身上有一种迷人的光彩。用互联网赋能非遗项目,让传统文化与现代表达“美美与共”,富有时代感的“非遗+直播”成就了“67岁直播间又成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