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长寿,也要做好人
周云龙
□周云龙
朋友圈的鹏,是中学的一位副校长,44岁那年在赶完一堆材料之后突发心梗,没有留下一句话就走了。
亲人悲恸,同事泪崩,学生痛哭,所有熟悉他的人都不愿相信、无法接受他离去的事实。正当盛年,不辞而别,引发朋友圈、微信群一片泪目。错愕之余,人们又悲观地发出那个令人困惑已久、百思不解的问题:好人,为何不长寿?
“好人”与“不长寿”有什么关联?没有见到数据支持、科学解读,也没有看到专家出面揭示真相,但是,在民间话语里,“好人”往往与“不长寿”紧密联系在一起,以致“好人不长寿”早已成为一句新俗语。
好人不长寿?忽有故人心上过。
早年的报社同事H,敬业,专一,待人诚恳,做事踏实。可惜他的家族有肝病基因,英年早逝。30年过去了,至今仍能回忆起他温和、隐忍的笑容。
当年的高中同学W,聪明、沉稳,读书时很低调,工作时不张扬。令人惋惜的是,一次酩酊之后,呕吐物引发窒息,又因为发现不及时而贻误抢救,时年35岁。至今,难忘辗转反侧的那些心痛日子。
现在的办公室同事Y,温婉、知性,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遗憾的是,在她准备选择55岁退休之际,不幸身染重症,撒手人寰……
也许见过许多次生离死别,我发现自己已经渐渐变得心理强大,不再恐惧死亡的话题。那天,当朋友们纷纷感叹“好人为什么不长寿”时,我又一次打开好友鹏的公众号,眼前不断闪现爱生活、爱教学、爱写作、爱交友的他,更是被一段师生情谊所吸引:不交作业、不守规矩,特别是每每考试时足够低的成绩也让我有些难堪……孩子母亲劝我不要管孩子,我也犹豫再三地接受了。惊讶的是,不知什么时候,可能是我的宽容,他每天中午为了逃避睡觉,会轻轻推开我的门,悄无声息地坐在我对面的桌上,也不打扰我,看看闲书,背背诗文,发发呆,安安静静做个美男子。渐渐地,有一搭没一搭,话多了起来,才知道他看书很深,《万历十五年》《中国人史纲》都已稔熟。我很惊讶,也很鼓励,但因为那些“小错不断”让我并没有青眼相加。直到那天下午课前,他忐忑地从口袋里摸出两块华夫饼干,喏喏地说:“你中午忙得没吃饭,给你!”那眼神,那语气……从此,我真正接纳了他,他也不自觉地好起来,期末得知自己及格了,来和我轻声说了句“谢谢”……
这是一个被贴上“抑郁症”标签的孩子,在学生的成长故事里,我分明看到一个宽厚的鹏、仁爱的鹏,看到一个隐忍的鹏、反思的鹏。正是在这些琐碎的文字里,我忽然找到那个问题的另一种打开方式:人生本无常。即使不长寿(不得好报),我们还是要选择做好人——善待生命里遇见的每一个人。
好人,也许有着严格的条件设定,而在民间的评价标准里,不过是厚道、善良、宽容、守信。人们在评价或是回忆一个人时,往往并不看他在世间生活过多少春秋,而是看他给周围人带来过多少温暖和能量。有人说,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死亡,不是生理上失去了呼吸,停止了心跳,无法与他人沟通和交流,而是世界上再没有任何一个人谈论他、想念他。所以,当我们追思、祭奠一位逝者时,他,其实还活着,活在我们心中。
好人不长寿,可能只是一种活着的人的思维偏差。因为好人总是被主流社会更多肯定,他们的离去,自然会受到更多关注,也让活着的人倍加同情惋惜,所以有“好人不长寿”的强烈痛感。其实,寿命长短与人品好坏并无太多关联,坏人也有很多不长寿,只是被人们忽视、鄙弃,甚至被认为理所应当,死有余辜而已。
好人不长寿,也可能是一种选择性风险。好人在工作上大多是“拼命三郎”,名利面前善于让步、隐忍,好人往往更会乐于助人,有时甚至罔顾个人安危,因而好人“不长寿”的身心风险或会有所增大。即使如此,我们依然要坚守底线,与人为善。因为一旦选择“坏人模式”,你的世界将从此崩塌。纵有可能名利双收、风光无限,却一定是身心疲惫、不得安宁;纵有可能长寿,却不过是苟活。当然,我们要努力争取做健康、快乐、从容的好人。
人生只有一次,做个好人,应该是我们唯一的选项。人生有太多不确定性,在不确定的世界,我们可以自主确定做个好人——当然,善待自己,也是“做个好人”的题中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