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三间屋

  □甄建萍

  中年之后谈梦想似乎奢侈,更多的是讨论父母、家庭、子女。于是,心里再也容不下别的。我将父母、爱人、女儿平等地供养在心上,逐渐在内心搭建了三间小屋。

  第一间小屋,装着对父母的感恩。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父母给了我生命,我又该如何报答?

  母亲死得早,那时我只有10岁,报答是谈不上的,内心唯有亏欠。记忆深处的母亲,喜欢穿着兰花花的布衫子,清晨的阳光洒在窗棂上时,带着屋外清冷气与泥土气的母亲,已经开始呼喊我和姐姐了:“丫头,起床了,起床了,吃完早饭上学了。”

  我不知道母亲是什么时候起床的,只能看见黑色条绒布鞋上,沾满湿湿的泥土及杂草。我在母亲的呼唤声里,眯着眼睛装睡,母亲隔着被子拍我,拍打在屁股上的巴掌,带着亲昵。如今人到中年,每每想起,依然会泪眼婆娑。

  母亲去世时,父亲48岁,半生独身,又当爹又当妈将我拉扯大,供我读书。父亲在煤油灯下为我缝上因顽皮扯掉的纽扣,一针一线,都是抹不去的烙印。后来我要嫁人了,父亲是我唯一的嫁妆,而父亲在我30岁那年,去寻觅天堂的母亲,如今也有20多年了,想来他们早就团聚了吧。

  第二间小屋,装着我对爱人的依赖。

  爱人是军人,半生戎马,铁骨铮铮的硬汉。在和平年代,虽然不会扛枪打仗,却在边疆的和平稳定上立过功。任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也会流下眼泪。

  古人说:“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2015年那年,我生了场重病,只记得医生把爱人叫到办公室,告诉他我病情的时候,他从椅子上滑落到地上,眼泪大颗大颗地无声滚落。“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时的他看上去那么脆弱,像一棵被抽干水分的树,直立着,却毫无生机。

  为了爱,为了陪伴,那年的我,十分努力地配合治疗,终于从“鬼门关”回来了。我感恩上天给予的每一场磨难,也感恩上天给予我的每一次遇见,我知道所有的经历都是人生路上的馈赠,让你慈悲喜舍,随缘安淡。

  第三间小屋,住着我的女儿。

  儿女永远是父母的羁绊,无论孩子长到多少岁,仿佛在父母面前,永远也长不大。

  女儿是8个月出生的早产儿,身体羸弱,为了加强锻炼,6岁那年爱人决定每天带着她跑步。锻炼了两个月之后,爱人带着女儿参加部队上的5公里训练。我记得女儿第一次参跑5公里,是战士们把她背回来的。我看着女儿煞白的小脸心疼不已,可倔强的女儿没有掉一滴眼泪。短短一个月,女儿已经能跟随战士们完成5公里长跑了,身体也强壮起来。

  因为长期生活在军营里,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习惯,12岁那年,女儿就去外地求学,一直都在住校中,直至上大学。除了假期,未曾与我一起生活过。现在想起,我还是十分愧疚,虽然女儿没有辜负我和爱人的期盼,有一颗善良感恩的心,可我总感觉亏欠了女儿很多。

  如今,年过半百,心中除了三间小屋,再也容不下其他。往后余生,愿天堂的父母安好,愿我的爱人身体健康,愿我的女儿开心快乐。